中国玉米市场概况一、玉米生产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
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
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稻谷34%小麦21%其他10%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2004/20052,54514,754 5.802005/20062,63614,998 5.692006/20072,69716,210 6.012007/20082,79116,032 5.742008/20093,02717,113 5.652009/20103,14815,771 5.012010/20113,19917,060 5.332011/20123,27217,579 5.372012/20133,52520,561 5.832013/20143,61621,849 6.042014/20153,70125,790 6.972015/20163,78826,150 6.90数据来源:市场调研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2.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分布2015/16年度,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产量预计为12,537万吨(以下均市场口径),占全国总产量的48%;其中黑龙江省5600万吨,吉林省2900万吨,辽宁省1200万吨,内蒙古2800万吨。
2015/16年度,华北地区玉米产量为8,34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2%,其中山东省2700万吨,河北省2000万吨,河南省2300万吨,山西省1000万吨。
表格2:东北、华北地区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千克/公顷、万吨3.东北地区农民种植成本及效益分析受与大豆等作物的比较效益拉动,近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增长。
2015年按照临储价格2000元/吨(三等)价格测算,则东北地区农民自种地亩均收益在840-900元左右。
尽管临储玉米价格降低220-260元/吨,下调约12%,但本年度种植玉米仍然较大豆的600元/亩收益高。
影响种植成本存在三个变量:1)种植的基本费用投入,主要是种子、化肥投入。
原油价格下跌将带动化肥等农资成本下降;2)租地费用成本,本年租地农民的收益大幅下降,将导致下年度土地租金和土地流转成本的降低;3)粮食综合补贴的收入。
政府对价格直补措施的推进,间接增加了种植收益。
表格3:2015年东北四省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明细从上表可以看出,从成本角度测算,虽然玉米种植收益出现减少,但随着农资、包地费用等成本的下降,预计下年度玉米市场价格仍将有继续下降空间。
4.玉米市场需求低迷饲用需求和工业需求构成玉米需求的主要部分,二者占到了总需求量的85%以上。
因为饲用需求增速的放缓和工业需求的低迷,使得玉米需求整体进入了相对平稳期。
深加工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玉米深加工产品下游需求不足,加上在国家托市政策作用下,玉米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导致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限产、停产现象较为普遍。
玉米酒精加工企业和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长期分别徘徊在40%和50%左右。
从饲料消费来看,三公消费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禽业养殖整体处于小幅亏损状态,生产尚未得到有效恢复,下半年以来虽有好转,但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生猪价格偏低,猪粮比价持续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生猪养殖也陷入低谷,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同比连续31个月出现了下降。
养殖业的低迷导致玉米饲用消费受到较大影响。
国际环境方面,全球谷物近几年也连年丰产进入过剩周期,国际谷物价格大幅下降给出了非常好的进口利润,大量的替代谷物进口进一步冲击了国内玉米的需求。
产量不断快速增长,而需求增速陷入停滞,国内玉米产能过剩问题愈演愈烈。
从平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玉米结余量(产量减去总消费量),2009/2010年度,由于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玉米供求一度出现缺口,2011/2012年度开始国内玉米出现盈余,2012/2013年度至2013/2014年度玉米盈余数量不断扩大,在2014-15年度已经达到7590万吨。
库存消费比也在逐年上升。
二、临储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我国从2008年开始执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收储价格连续提高的影响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下游企业运营受到较大影响;农产品库存积压,库销比普遍大幅高于全球水平。
2014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棉花、大豆价格直补,揭开了粮食收储政策改革的序幕。
10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玉米收储制度”。
意味着玉米价格管制出现松动,更贴近市场,改革更进一步,影响深远。
玉米临储价格从2008年的1500元/吨,在2014年2220元/吨(黑龙江,三等粮价),六年时间涨了720元/吨,或67.5%。
价格的连续拉升使得玉米相对大豆等品种的比较效益突出,带动种植面积、产量等快速提高,继而又深化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收储政策使得国内玉米市场价格长期高于高外,自2012年国际玉米见顶,而国内玉米却一直横盘在2300元/吨附近的区间小幅振荡多年。
因为国家大力托市,目前政策玉米库存在1.5亿吨以上,市场预计15/16年临储托市仍将收购6000万吨以上,届时政策库存将攀升至2亿吨以上。
年度2008/09年度2009/10年度2010/11年度2011/12年度2012/13年度2013/14年度2014/15年度2015/16年度价格15001500180019802100222022202000幅度03001801201200-220表4:玉米收储价格表 单位:黑龙江三等粮、元/吨从上图可以看出,上年收储数量已经占到国内玉米产量的近40%,而拍卖需求成交低迷。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粮食供求进入新常态,玉米供大于求的局面恐将长期化,玉米价格面临长期下跌压力。
而国家在解决庞大玉米库存时是快刀斩乱麻还是采取“市场化”分步走的策略,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市场化”转型分步走的策略可有限度的平衡不同利益,但将面临政府财政、库存政策玉米品质、进口谷物压力等多方面的考验。
1)财政压力。
今年五月,财政部长楼继伟有关“减少粮食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出口”的言论,表明在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政府继续收储大量粮食的财政负担已经难以为继。
2015年,财政部用于储备粮食、食用油等投入1546亿元,较上年增33%。
如继续进行天量收储,财政怕要补不起了。
2)从仓容和玉米品质来看。
目前,2013年入库的5800万吨,2014年入储的8300万吨玉米均未进行拍卖,按照玉米仓储期为三年推算,在未来一至二年内必须进行消化,否则将成为陈化粮,况且,这两年还收储了大量霉变超过2%的玉米,保管压力可见一斑。
3)从进口成本来看,全球农产品熊市背景下,进口大麦、DDGS、高粱等谷物价格给国内玉米价格形成的压力将持续存在。
三、玉米贸易市场现状玉米贸易作为连接玉米产与需之间的桥梁,存在三种类型,分为产区贸易、跨区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三种贸易类型参与主体差异明显、且不断分化。
贸易规模以产区贸易最大,跨区贸易次之,进出口贸易量受到影响变量较多。
通过对当前粮食流通行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粮贸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1.面向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需求,大力发展代收代储、代中转和政策性业务等基于资产的服务;2.跨时间套利、跨空间套利和质量套利等基于资产的贸易;3.物流基差套利、期现货结合和单边交易业务等基于信息的贸易。
粮贸企业进行玉米市场贸易的模式基本围绕以上方式展开。
1.产地贸易主要以围绕临储进行最近几年华北玉米市场格局相对稳定,政策干预少,大部分满足当地需求,部分粮源流入南方销区市场。
而东北产区由于最近几年临储收购成为市场主导,玉米贸易格局回归政策主导,收购交临储业务成为东北玉米市场贸易商的主要业务模式,所谓收购交临储,是指贸易商替临储收购玉米。
收购交临储业务的盈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赚取烘干加工费,临储玉米需要烘干加工后才能入库,有烘干加工设备的贸易商可以赚取这部分利润;二是赚取贸易商收购价格与临储价格的价差,贸易商在基层收购的价格一般要低于临储价格,再将收购的玉米按临储价格交给临储,这样就可以赚取两者的价差。
在收购交临储业务模式下,对市场价格的判断意义已经不大,因为赚取的不是贸易利润,而是临储政策的钱。
2.政策导致产地与港口、港口与南方价格倒挂成为常态中国玉米的产区集中于东北、华北地区,而主要缺口地区却在长江以南地区,东北地区年外运玉米量约3000万吨(2014年),华北地区玉米消费供求略有结余(山东缺口,河北和河南有余),全国跨区流通量约4500万吨,占总产量20%。
主要是从东北流向南方,即北粮南运,形成三大北粮南运通道。
东北产地临储收购政策支撑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在保护售粮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贸易商的采购成本,同时进口谷物的价格优势也大幅拉低了贸易价差,使得产地与港口价格、港口与南方价格倒挂,跨区贸易亏损成为常事。
3.进口玉米及谷物数量增长较快由于近几年国际玉米价格呈现下降走势,因此,自12年底以来,进口玉米相比国产玉米的价格优势逐渐开始显现,13年底开始进口玉米开始比国产玉米便宜600多元/吨,价差拉大直接导致了最近几年玉米及谷物的进口量的大幅增加。
表5:进口谷物数量 单位:万吨说明:14/15年数据截至8月末 数据来源:海关公布4.市场贸易主体变化在玉米南北贸易中,目前大体有五种市场主体。
一是大型央企及地方国有企业包括中粮、中纺、京粮、象屿等,这些企业融资渠道广,资金成本低。
上游以委托代收为主,自收为辅,下游以自建销售渠道或代理销售为辅,以服务大型优质饲料企业为主要客户;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包括北方物流、福州平安、锦州天利等,依靠长期的合作客户及精细化管理及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获得利润;三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包括大连金信、大连天昌、九江粮贸等,这部分企业寻找细分市场,以集装箱或是偏港发运为主;四是外企,主要是嘉吉、邦吉、益海等企业,以信息及市场分析优势,铺垫渠道为主;五是大型饲料企业,如双胞胎、大北农、海大等在北方产地及港口自行平仓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