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有企业脱困与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脱困与制度创新

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2期经济热点国有企业脱困与制度创新周叔莲 谢智勇内容提要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基本可望实现,但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外因大于内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和主要针对国有企业的具体措施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

因此,必须切实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针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三年脱困 制度创新一、实现三年近期目标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近期目标,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即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三年近期目标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国有企业三年基本脱困。

如何衡量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亏损企业应该以1997年底作为计算时点,1997年以后新发生的亏损企业不再计算在内。

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亏损面为39.1%,列为脱困对象的企业数为6599户,截至2000年上半年,已有3626户扭亏为盈,脱困率为54.9%。

预计2000年下半年,脱困率将在60%~70%,可以认为大多数已经脱困。

另一观点认为,1997年以后,又增不少亏损企业,大多数表现为微亏,所以应淡化亏损面指标,主要看大多数地区、大多数行业是否扭亏为盈。

截至2000年7月,在14个重点工业行业中,除煤炭、军工两个行业亏损外,其他12个行业已经整体盈利;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整体盈利的约占84%,其中转亏为盈的占27%,亏损省份亏损额最多的也只有5亿元,已经接近扭亏为盈。

第二,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好转趋势。

随着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生产速度逐步提高。

2000年8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0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利润成倍增长。

2000年1~7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幅明显,高于全部企业的水平,利润总额1132.13亿元,比1999年同期增长1.95倍。

企业负债情况出现好转,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

2000年1~7月降到62.03%,比上年同期低0.68个百分点。

第三,在企业改制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对1994年开始试点的2473户国有企业的跟踪调查,其中2016家已经按《公司法》完成了改制。

另据对520家国家重点企业改制情况的统计,截至2000年10月,已有429家进行了改制,其中有257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通过以上各种经济指标的分析,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近期目标基本已成定局。

但我——22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年目标的实现只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企业脱困基础还比较脆弱,目前经济效益好转仍然是恢复性的。

有些同志分析认为: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潜在问题不少,经济效益仍旧低下。

而国有企业脱困有三种原因:一是数字游戏,二是政府政策性救助,三是企业制度创新真正见到了成效,其中第二种原因可能是主要的。

二、国企改革三年目标的实现是外因大于内因2000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显著变化,引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政府为扭转通货紧缩趋势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政策。

一是三年来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传统产业的市场。

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拉动了消费的增长。

三是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退税政策,使出口由一度负增长、零增长转为正增长。

四是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

政府宏观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国有企业,为实现近期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重要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的问题,操作主体仍然是政府。

一是加大兼并破产工作力度,重点消灭一批严重亏损的大户。

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以破产关闭为主,围绕钢铁、纺织、煤炭、制糖、有色和军工等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切实实施好已经下达的兼并破产项目。

2000年,加大了对严重亏损企业的工作力度,争取破产关闭450家左右。

国家为此项工作实施了核销呆坏账准备金。

二是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解困一批债务过重而生产正常的企业。

沉寂多时的债转股2000年有了重大进展,有关部门确定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已达601家,涉及债务4596亿元。

2000年7月,已经有62家企业的方案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即将得到落实。

我国对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

三是财政贴息贷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1999年,国家从增发的600亿元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全年分3批共确定了647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1718亿元,其中财政贴息127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的提出,主要体现国企改革的紧迫性。

政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宏观经济形势也显著好转。

但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为国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日益消除,各国和地区正恢复较高的增长速度,促进了我国的出口;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措施主要落到了国有企业的身上。

总量控制、调整结构、关闭“五小”为国有企业创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使企业的资金有所增加。

二是改革的成本较高,并且主要由政府支付。

例如,到1999年累计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1736亿元,2000年预计核销呆坏账准备金达到800亿~850亿元,仅此一项就减少企业利息总计超过200亿元。

三是改革措施的可持续性值得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国有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主要借助政府援助和优惠政策实现脱困目标,实际是动员各方资源救助国有企业,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会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国家常常要追加投资、减少税收,并且提供其他补贴和优惠政策,国有企业经营者也是“跑部钱进”,希望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

这种现象被亚诺什・科尔奈(ko rnai)称为“软预算约束”。

我们国家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软预算约束”找到解释。

当前在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32动承担无限责任,当国有企业经营活动陷入困境,政府提供援助以便维持国有企业的再生产。

转型期的国有企业仍旧承担着政策性负担,这些负担都是承袭于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源于政策性负担的亏损负有责任,预算软约束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经济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

过分沉湎于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扭亏转盈,可能会使国有企业热衷于取得国家援助,忽视自身的改革,继续维持“软预算约束”,过分强化政府资源配置的作用,违背改革的初衷。

本文提出近期目标“主要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以及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外因大于内因”,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2010年远期目标的背景下提出的。

通过两个命题的提出,可以简单总结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远期目标上,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国有经济的制度创新上。

三、当前应该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什么位置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重申,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一段时期来,有些地方在提法和做法上都没有切实地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中心环节。

当前,应该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其他改革,其他改革要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脱困。

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行政扭亏转盈的负效应太大,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复制旧体制的作用。

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面对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之路,转变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困境。

第二,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普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从强调重视管理的基础工作,到强调加强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的研究,我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工作,但实际效果一直不理想,科学管理仍然是国有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

从一些国有企业的历史和现状看,企业管理是由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企业制度则是一个基本条件。

因此,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为经营管理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才能把加强管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普遍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欠账多,关键生产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改变国有企业“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尴尬境地;也才能增强企业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第四,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非国有企业迅速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利用与政府的天生渊源,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通过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等措施限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的进入也按“国有”和“非国有”严格划线,私营企业更是有意无意地受到限制。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塑造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有利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五,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企业职工普遍、迅速、持续增加收入。

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从而提高职工收入;才能增加就业岗——42位,鼓励资本和技术参与利益分配,从而从根本上为提高职工的收入创造条件;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大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增加非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

第六,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很难使工商业有效支援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积累。

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渐拉大。

现在到了工商业支援农业的时候了。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政府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援农业发展,这也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第七,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会增加解决就业、收入差距问题的困难。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劳动力就业的市场化,是解决就业问题一种长远的基本的手段。

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使劳动合同制的内容逐步与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接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