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1、当时国际环境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影响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是相当险恶的,一直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国际反共势力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像芬兰、德国、匈牙利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这些革命最终却因为帝国主义的镇压、社会党人的背叛和共产党人的错误而导致失败,到1923年欧洲革命再度陷入低潮,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当时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始终是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始终处在战争与备战的特殊条件下。

苏联不仅经历了国内战争,而且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大规模的卫国战争,可见,在当时战争的阴云是非常浓重的。

这种持续的反共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对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正如列宁所说的:“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的弱点来攻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

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在战争阴云十分浓重的形势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以防止突变的发生,为了随时准备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把尽快建立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方式,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选择。

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要求苏联从沙俄继承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

斯大林指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落后的工业的基础上,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

”然而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原有的经济十分落后,财力、物力匮乏,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决定,又不能像英国、美国、德国发展重工业那样,或者靠巨额借款,或者靠掠夺其它国家,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办法,苏联只能靠自力更生来实现工业化,显然这是一条“需要有重大的牺牲”、“应该公开和自觉的忍受这种牺牲”[4]的道路。

于是斯大林在具体分析当时苏联的状况,在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基础上,决定有计划的全力推进工业化。

苏联高速推进工业化,必须消灭能够产生资本主义份子的个体小农经济,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

因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两个对立的基础上,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子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上和产生资本主义分子的个体小农经济上。

”[5] 短短的几年内在苏联这样复杂的大国实现工业集体化,集中不能不借助于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命令。

这一切对形成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俄国的历史传统对苏联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皇权主义和封建宗法文化。

皇权主义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显著的特征。

由于俄国国家政权的核心是封建沙皇,因此,俄国国家主义的实质就是皇权主义。

在俄国历史当中,没有形成任何独立从事有效活动的社会自治力量,也没有形成任何对国家政权进行监督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所以,国家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一切活动皆有至高无上的以沙皇为核心的国家所操纵和决定。

因此,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形成的政治上的集权,经济上的集中和文化上的控制现象,多少受到俄国皇权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

封建宗法文化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国家政权下面,是处在宗法制和半宗法制之下的广大农民。

由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十月革命以前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从事的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

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俄国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业化高潮中,大批宗法农民涌入了工人行列,虽然改变了农民身份,但其历史传统中的宗法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却不会随之而改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工人阶级“农民化”现象。

农民长期对商品经济持否定、甚至恐惧的心态,倾向于分配领域中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长官意识、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有一定的认同,这些封建宗法传统也通过各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的执行。

苏联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性能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这使得苏联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政治和军事上,二战中在其他国家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纷纷落败的情况下,苏联举全国之力抵御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甚至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并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攻克了柏林,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帮助西至中欧,东至北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将社会主义的火种播撒到全世界的范围内。

而且苏联在战后迅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形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核恐怖均衡,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在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竞赛中也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2.科技上,苏联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走出地球的梦想,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丝毫不弱于资本主义,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经济上,由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成功更是史无前例。

3.经济上,从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初步确立到二战前,苏联完整地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

“一五”在产值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农业的集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五”在技术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

“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51.5%提高到1932年的70.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1932年的53.4%,大工业产值1932年比1928年增长了一倍多;“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1.4倍,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17.1%,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77.4%。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提高到10%,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德、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短短十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另外,战后苏联的恢复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平,195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较1940年增长了73%,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均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

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950—1960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8%,1961—1965年为8.6%,1966—1975年,保持在8%左右,其中1971—1975年为7.4%。

到1985年,苏联的钢铁、石油以及天然气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它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都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除上述成就以外,苏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世界上许多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社会生产力,保存并发展社会主义实力,对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联模式的缺陷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苏联模式,尽管曾经创造了历史辉煌,但它并不是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仍然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是一面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利于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办大事要事,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开展卫国战争;另一方面,它却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二战以后,这种以高度集中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第二,备战型的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确保卫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同时却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一方面可以保持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却造成一党独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独裁和专制,严重影响了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

第四,苏联模式由于高度集权而又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治代替法治,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违反和破坏法律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五,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判断,苏联模式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结束。

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导致苏联解体的种种错误,苏联模式的衰败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结果。

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经验教训是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但也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结论如公有制、计划等运用到俄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尽管这有着某种客观上的历史原因,就像后来的中国、越南以及超越曾经不顾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样。

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所以崩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即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

苏联模式的特征分析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