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波 兰
匈 牙 利
统一工人党1989 1989年6月,9 年一月实行政治 月团结工会 多元化 获胜、组阁 社会主义工人党 分裂;1989年修 改宪法,实行多 党制 1990年3月,4 月,以民主 论坛为首的 反对党联盟 获胜组阁
罗马 1989年12月共产党 尼亚 停止活动
1991年4月实行政治 阿尔 多元化;1991年6月 巴尼 劳动党十大决定,放 亚 弃马列主义为指导, 改组为社会党
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错失改革良机
二战以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客观条件 已经具备,党内外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经济 方面,苏联的一些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斯大 林不仅不采纳反而还要迫害他们。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 权制、职务终身制外还实行指定接班制。 正是由于斯大林思想僵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估了 国内外形势,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二战 后第一次改革的机会。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 (1866-1944)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列宁
斯大林
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1917-1991)
勃列日涅夫1964-82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戈尔巴乔夫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 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 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基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
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而且他又搞个人独裁与专制,他独揽党政军三大权,使
斯大林体制更加僵化。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病故,享年76岁,接替他的68岁的病人安德罗 波夫只在任一年零三个月就去世了,后继者是72岁的病人契尔年科, 只在任一个月又去世了。这种现代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病人轮番接班 的老人政治把紧迫的改革任务一再延误了。 总之,苏联在战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再丧失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的机遇,促使党的领导过渡集权的体制凝固化、绝对化,积累了大 量的社会矛盾,使得社会主义改革越来越难以正确有效地进行,为 随后东欧剧变和苏联模式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改革。 1、改革初期是重点发展经济,但是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
动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要地 位,。
2、1987年他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其理论实质上是
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屈服于帝国主义。他提出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取代科学社会主义,造成思 想领域极度混乱;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性质,结果使反共势力 迅速壮大,苏共地位急剧下降,并在许多重要地方丧失政权。
3、在体制上,他引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动摇了苏共的地位,使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 体的原因之一。
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
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89年11月底决 1990年6月 1989年12月修改宪 捷克 定修改宪法,取 民主 斯洛 “公民论坛” 法,取消统一社会党 德国 消共产党领导地 伐克 获胜、组阁 对国家的领导 位的条款 1990年1月修改 保加 宪法,取消共产 利亚 党的领导作用, 实行多党制 1989年10月南共联 1990年由共 盟决定引进多党制, 产党改名的 南斯 1990年5月南共联盟 社会党获胜、 拉夫 不复存在,1990年7 组阁 月南联邦议会决定, 正式实行多党制
苏联模式时代的历史教训
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坚决纠正“左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
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要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参考: 《大国崛起》纪录片 《苏联“8.19”事件内幕》纪录片 《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述评》郭欣根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张盛发
THANKS!

勃列日涅夫只搞“完善”,第三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机遇
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开始成
为时代的主题,这也为苏联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但 是,58岁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利用当时有利的时机 进行改革,而且根本看不到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续固守传统模式,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在他执政的 18年间,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只谈完善,不谈改革。
经济方面:农业: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政治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平 反冤假错案 他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 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 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 林模式。由于赫鲁晓夫改革不是沿着扩大党内外民主、 引进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而是急躁冒进,在过度集权 的框框里寻找出路,使苏联又一次失去改革的好时机。 最终赫鲁晓夫的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 台。
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是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 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 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 义改造。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一、东欧剧变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教条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背离国情; 经济改革成效不大,酿成经济、政治危机; 内因: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人民群众;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 外因: 推动;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情况简表=====
国家 原执政党的变化 大选情况 国家 原执政党情况的变化 大选情况 1990年5月,救 国阵线保持了执 政党地位 1991年3月、4月, 劳动党获胜 1990年3月,三 党联盟(“德国 联盟”)获胜组 阁 1990年南联盟在 大选中塞尔维亚、 黑山南共联盟获 胜;其他四个共 和国由反对派掌 权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马林科夫接班后却 显得软弱无力,3.14 日即以实现党政领 导职务分开为由被 免去党中央书记职 务,只担任部长会 议主席(总理), 到1955年2月又被 降为部长会议副主 席。
1953年9月,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第二次错过改革良机
东欧各国巨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弊端: 1、经济方面: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 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 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2、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 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3、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 加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而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 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 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 权集团,它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 利益,最终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 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 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 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 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 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 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 专制。 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 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他认 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 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 在思想文化方面,否定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民族文化萎缩衰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