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
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
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
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
《易·坤》:“括囊”。
正义曰:“囊,所以贮物。
”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
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
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后汉书·儒林传》记曰:“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青囊,所以盛印也。
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
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
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
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也。
”宋明时期则称其为“顺袋”,因被裁制成弧线形,状如北方的一种茄子,故又被称之为“茄袋”。
元代以后佩囊则被称为荷包,一直沿用至今。
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
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
”大意作者简介:王树金(1974—),男,秦汉史硕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帛和马王堆服饰。
董鲜艳(1982—),女,研究方向为纺织品保护修复。
是说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
南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卷十九:“容臭者,容谓容受;臭谓香物,若今香囊,恐身有秽物触尊者,故佩之。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十六称:“《礼记》‘佩容臭’。
注:‘香物也。
助为形容之饰,犹后世香囊也。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
纫,即连缀。
佩即佩带之意。
又《离骚》之“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
”佩帏即香囊。
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不过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
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例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就明确告诉人们当时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
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
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随人走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所以称为古人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
当然,这种佩戴身上的香囊体积应该较为偏小,以便于随身携带。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其功用正如宋洪刍《香谱》卷下记载:“可以奉神明,可以达洁。
三代祀,首惟馨之荐。
”所贮香料品种不一,南朝任昉《述异记》称:“南海山出干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也。
”又《奚囊橘袖》称:“女香草出繁绩,妇女佩之,则香闻数里。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佩在身边的香囊一直以香草为主,其中较为名贵的香草称蕙草,又名薰。
《说文解字·艹部》:“薰,香艹也。
从艹、熏声。
”《广雅·释草》:“薰草,蕙草也。
”王念孙注引杜预语:“薰,香草。
”又引《西山经》: “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佩之可以已疠。
”因此香囊也称薰囊。
“薰”通“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四枚提到“薰囊”这一名称,如遣策简269记“白绡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0记“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1记“素信期绣熏囊一沙素掾(缘)”;272记“红绮熏囊一素掾(缘)”。
这四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全装花椒,另外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等。
陪葬品中还有盛放香草的竹笥。
这些香囊刺绣华美,以丝制作香气绵长,所以当时的上层贵族们死后将香囊作为陪葬品,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这美好的温香。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香囊的制作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的制作工艺是相当精美的。
材质都采用桑蚕丝,品种上有“绢”、“绮”、“锦”和“罗”。
绮是平纹地斜纹显花,斜纹只具有斜纹的效果,在织造时根据经纬线浮长的不同显现不同的图案。
锦以绒圈锦为主,采用四枚组织,起出1-3枚浮长的经浮点的不同花纹,在织造时,经线按照1:1或1:2排列织成素地或花地经重组织,纹样以线条和简单几何纹饰变化。
罗组织是以四经绞罗作孔眼较大的地纹,以二经绞罗起孔眼较小的花纹,形成相对分明的耳杯型菱纹罗。
除这些织造时形成的特有图案外,这几件香囊中还有在绢地上用辫子绣刺绣出精美的信期绣纹样和在纱地上印绘出美丽的图案。
这些香囊又都有缘饰,当时囊袋俱用缘饰。
据《礼记·内则》记载:“男鞶革,女鞶丝。
”汉郑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
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
”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中简383有“青绮熏囊一,桃花椽(缘)”的记载也说明了这批香囊是有缘饰的。
这种精美的香囊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文献资料中也多有类似的记载,如“《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绛石绮绢裹被囊一、丹罗长命绮绢裹椀囊一、紫綦文绮绛绢裹椀囊二。
”这四件香囊整体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
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65—4号用香色罗绮外,都用“信期绣”缝制。
领部和囊部的长度,约呈三与二之比。
至于底部,65—4号为“信期绣”,442号为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参见图片1、2)另二件全用起毛锦。
每件香囊都有底部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也见证于汉代文献的记载。
《汉书·王吉传》:“所载不过囊衣。
”注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在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古墓中也出土了几件布帛类香囊,以黄色丝绢缝制而成,作长方体,竖置,高10厘米左右,口部均有折裥,贮物后以绳带系之即可佩戴。
形制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基本相似。
图片1 图片2 四件香囊的各部位尺寸见下表:(单位:厘米)在裁剪与纺织工艺方面,442号绢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下线图1所示,腰部的系带用朱色罗面料缝制,领部和囊里用斜裁的2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部用绢地“信期绣”缝制,底部用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
线图1442号香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 164×70根/cm2,囊身绢78×40根/cm2。
缝纫方法是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的平针缝合,针间距0.5cm,针脚长0.1cm;囊领和囊里的绢面料也用平针缝合而成,针脚长0.3cm。
腰部的“信期绣”针脚长0.15mm,线径宽0.1mm。
该香囊一系带残断,可看到西汉时期系带的打结方式如下线图2所示。
线图2系带时人称缨或縭,《诗传旁通》卷十一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后世香囊是其遗制。
”《尔雅·释器》中有“妇人之祎,谓之缡。
”郭璞注曰:“即今之香缨也。
”《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
”又“妇人之帏谓之缡,今之香囊。
在男曰帏,在女曰缡。
然则缡者,即系囊之绳也。
”其腰部的信期绣在绢地上刺绣,图案纹样如线图3所示:线图3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线图4所示,腰部有带,带用绛紫绢面料缝制。
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斜裁拼和而成,腰部用菱纹罗地“信期绣”缝制,囊底由一圆形的起毛锦缝合而成。
线图4其经纬密度为:囊领部的绢为118×66根/cm2,腰部四经绞罗88×30根/cm2,囊底锦88×30根/cm2。
其缝纫方法为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跑针缝合,针间距0.4cm,针脚长0. 5cm;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平针拼合而成,针脚长0.3cm。
刺绣的针脚0.15mm线径宽0.06mm。
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65—1号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信期绣”香囊的裁剪方式和形制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参见线图4)。
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02×62根/cm2,囊腰部绮地为98×42根/cm2,囊底部锦54×46根/cm2。
刺绣针脚长0.15mm,线径0.06mm。
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如图3)。
65—4号黄褐色菱纹罗香囊的裁剪方法与形制如下图示,腰部有带,带用敷彩纱面料缝制,腰以上的领部用斜裁的3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以下的囊部用黄褐色菱纹罗缝制。
囊底由两块“信期绣”拼接而成。
线图5线图6 系带上印花敷彩图案纹样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18×66根/cm2,囊底部绮地为88×30根/cm2,囊腰部面为四经绞罗76×34根/cm2,囊里绢为74×38根/cm2。
缝纫方法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
其刺绣针脚为0.15mm。
刺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另外,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3件香囊的残片中,东112○1赭褐色绢地香囊残片的香囊底部为起绒锦,囊身为乘云绣。
另外两件囊底残片为起绒锦。
通过这几件香囊的裁剪方式和缝纫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件香囊基本上都是采用斜裁的方式,并不是每件香囊都采用相同的裁剪方式而是根据面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裁剪方式,也很有可能根据面料的剩余情况来裁剪香囊,在缝制的时候都采用平针在面料的背里缝制,针脚较小,针距均匀,做工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