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第三章社会认知与行为☆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了解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模式。

4、掌握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认知的概念、范围及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难点:归因理论及其运用☆教学内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必须要认识其他人,与他人打交道。

研究对人的认知及其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认知,也称为社会知觉。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人们在认识他人时,对人所形成的初步印象。

如你在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碰到一个相识不久的人,通过初步交往形成了印象,但对他的本质特征(如能力、性格)还缺乏了解,只有在今后的进一步交往中,随着接触增多,才能形成较深的印象。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现行为,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选择性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对同样的刺激,人们所作出的反应程度却不完全相同。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对外界刺激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些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是指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那么认知反应就越显著。

(三)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自我防卫机能息息相关。

当刺激物的出现破坏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时,个体可能采取的自我防卫方式是避开刺激物或是消极反抗。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

即把认知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如果对刺激物了解的不完整时,倾向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给认知对象添补细节,形成完整的印象。

德国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下述原则:1.接近原则。

两种刺激若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则具有被看成属于一个组织单位的倾向。

例如,下列的图形容易被认知为三个圆圈一组的。

○○○○○○○○○○○○2.相似原则.两种刺激的性质相似,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如在企业中销售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各被视为不同的群体。

3.闭锁原则。

几个知觉对象包围一个空间,则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连续原则。

当知觉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时,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组合的连续性原则对企业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认知的类型(一)他人认知(二)自我认知(三)人际认知(四)角色认知四、社会认知的信息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知觉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依照上述分析,社会认知信息范围基本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特征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常常是人们最先看到的信息。

通过一个人的相貌、高矮、胖瘦、肤色、衣着、发型,我们可以看出他(她)是男还是女,大约有多大年纪,是时髦还是朴素,通过一系列特征的整合,我们可以对这个人心理状态作出某种判断。

1、相貌相貌具有生物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的相貌也即五官不仅具有生物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这同样不容忽视。

相貌不等于表情,但表情是通过相貌来表现的,表情本身又是个体心理的反映。

因此,人的相貌就如人的生理需要一样,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人的表情的多样性可以掩饰相貌,对人的相貌的推断还有很多主观方面的偏见因素,所以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是社会认知信息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

2、体型体型同人的相貌一样,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点。

从统计数字来看,体型确实同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因无法应付而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造成内分泌失调,可能使体型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过量进食造成脂肪积累或由于多虑苦恼而不想吃东西变得骨瘦如柴。

这表明,体型的变化同人的社会性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是如果把体型看作人的心理状态的标志,而排斥其他因素,那也是不正确的,和相貌一样,体型也只是一种参考的因素。

3、发型、服饰发型和服饰,在现代社会中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对相貌、体型进行加工、掩饰、衬托的最普通、最简单的方法。

适宜而得体的服饰,不仅可以展示人的内在魅力,而且也能表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因此通过一个人的发型和服饰判断其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性,是认知人的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言语、动作言语是说出来的话,动作是肢体或面部的活动,人的外部特征是静态的,而言语和动作是动态的,因而言语和动作更能够反映个体当时的心理状态。

这样说当然并不含有外部特征只反映一般心理状态、言语和动作只反映当时心理状态的意思,人的某些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能力恰恰在言语和动作中才能更充分地显示,人的气质、性格在言语和动作中也能对外部特征作进一步的补充。

另一方面,人的外部特征只能够用眼睛来观察,而他的言语和动作需要眼、耳并用,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言语和动作为我们认知其的个体心理提供更可靠的凭据。

一般来说,相同的面部表情通常表达相同的情绪状态,各民族大同小异,全人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如目瞪口呆、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手舞足蹈等表情往往成为认知一个人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某个人如果嘴角下垂,两颊拉长,皱眉呈八字形,那他(她)多是不愉快;如果他(她)经常这副表情,那我们就可以推测他(她)可能是一个抑郁、悲观的人。

目光接触可以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而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但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愤怒、敌意的信号。

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不仅取决于对方所说的话,也取决于他(她)怎么说,如说话的速度、节奏等。

当一个人说话的速度很快时,我们常常会推断此人心直口快,是一个直率、没有心计的人;一个说话轻声慢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的印象。

表情、手势、体姿传递的信号不统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的社会性。

在于意识支配动作时两种强弱不同的、矛盾的信号互相干扰,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自然应激。

观察个体的表情、手势和体姿,不仅要从它们表达了什么,也要从它们的表达是否一致以及为什么不一致来认识人的心理。

而这又是以表情、手势、体姿的各自的真伪性的判断为前提的。

表情同手势和体姿比较起来更容易被注意,所以它也更容易装假。

脸部表情越丰富越能够看出心理变化,因而善于掩饰的人总习惯于控制脸部变化,保持表情的稳定性。

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认为,真正具有意义的表情一般都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例如有所指向的微笑只有4至5秒,超过5秒的微笑是没有特定内容的。

人们往往注意对方的眼神,而眼神也是能锻炼和控制的,坦荡的眼神并非一定代表坦荡的胸襟,而且老练的人往往用垂下眼皮、看着桌上的东西或用沉思的眼神掩饰心中的慌乱。

手势包括手的各种动作。

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

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研究过说谎时人的手势,认为它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手的动作减少;第二,以手摸触脸部的动作增加;第三,摊手的动作增多。

他们并能解释说,手的动作减少是因为注意力集中于说谎,而怕手的动作“多嘴多舌”;触摸脸部是因为想帮助嘴说谎而又怕弄巧成拙;摊手是想加强谎言的可信度。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在潜意识中探寻的,说服力不强。

不过手势确实反映人的心理,这是可信的。

心理学家们在警告人们不要为表情、手势、体姿的假象所迷惑的时候,提出了四条原则:第一,离脸部越远发生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二,越不自觉的动作越为真实;第三,越不明确的动作越为真实;第四,越不自然的动作越为真实。

用这四条原则来检验人们言语和动作的真伪性,一般能较为准确地认知个体的心理。

(三)行为虽然外表与非言语线索是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利用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最有用处的信息还是他人的行为,因为许多行为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一个人热心公益事业,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一个人贪污受贿,我们就会认为此人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

琼斯与戴维斯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此理论还分析了人们在什么时候会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此人具有与他(她)的行为相对应的内在特质。

(1)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如当一个消防员冲入火中抢救人时,人们不一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

人们对消防员这一角色的期望就应如此。

但如果是一位过路居民勇敢地冲入火中抢救人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据此行为推断此人是利他的、勇敢的。

(2)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总之,人们会利用所能获得的各种线索对他人形成印象。

但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五、认知偏差(一)首因效应又称为优先效应,即所谓“先入为主”。

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较为强烈,从而左右对后来信息理解。

(二)近因效应是指根据最近出现的信息所形成的强烈印象,而忽略了过去信息所留下的印象。

(三)晕轮效应指在对人的知觉中,此人有某种品质或某种特征较为突出,使人产生特别清晰明显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一定情感,使后来有关此人的信息都带上了情绪色彩,再由此去推断此人尚未获悉的品质。

(四)刻板效应由于社会的影响,对某一类人的产生稳定不变的看法,以致在后来看待人时把此类人归类,用这类人的印象来照套某个人。

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一、认知者的因素(一)兴趣、动机和任务兴趣的个别差异往往决定着认知的选择性,这就是说,人们的兴趣往往会使他们把不感兴趣的事物排除到认知的背景上去,而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事物。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原因,符合人的动机的事物,往往会成为知觉的对象与注意的中心。

给被试以明确的任务,其对事物的感知就比较完整。

(二)过去的经验人们的感知是当前存在于面前的事物,但这些客观事物却是复杂的。

人们在感知其时,由于过去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社会刺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认知对象的意义,是因为对关于该对象的经验已形成了观念,这种观念参与了认知过程,经验参与认知过程,巴克称之为“概念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