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形成标志: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2 唯意志主义把意志当作世界本原和发展动力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产生时间:19世纪20年代,50年代后流传于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
代表人物:德国的叔本华和尼采等。
起源:唯意志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流行于德、英、法和北欧等国。
19世纪上半期,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和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率先打出了反理性主义的旗帜。
他们都要求哲学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而回到人的内心世界,这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开端。
克尔凯郭尔不满于当时社会尊崇理性的风尚,针对黑格尔哲学中作为理性化身的“绝对精神”,提出世界的本质是孤独个性的主观意志,即非理性的心理体验。
他的哲学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预示了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来临。
叔本华他主张生命意志论,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第一位的,一切都应成为意志的工具;他还认为人生也是意志,即生命意志,它为欲求所困扰,由于欲求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此,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正由于此,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尼采尼采是权力意志论的代表,他与叔本华一样推崇意志,不过他推崇的不是生命意志,而是权力(强力)意志。
他认为生命意志只是意志的低级形式,强力意志是意志的高级形式;强力意志是世界和一切生命的本质;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质和内在内容。
由此他提出利己是人的正当要求,利他是人的耻辱;提出“超人”历史观,即一种独具特色的英雄史观。
3 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德文:Neukantianismus 英文:Neo-Kantianism)是一场针对在古典唯心主义浪潮消退后科学领域泛滥的唯物主义思潮的反对运动。
其发源地为德国,是多个不同学术中心流派的总称。
产生时间:1865年代表人物:柯亨,文德尔班开始标志:奥托·李普曼在《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的每一章都以“回到康德去”为结论,这部书使得当时德国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再度高涨,标志着新康德主义的开始。
早期康德主义:早期新康德主义在重新解释康德哲学的过程中,只强调康德的理论哲学,不重视康德的实践哲学。
在对康德理论哲学的解释中,他们一般都采取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观点,即用认识主体的心理或生理的结构说明知识的问题。
李普曼把康德所谓的先验性解释为意识的生成组织。
朗格把康德所说的先天的认识形式归结为先天的生理结构,从而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使康德哲学彻底唯心主义化。
4 马赫主义马赫主义(Machism),亦名“经验批判主义”。
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创始人:E.马赫本质:马赫主义又称“经验批判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
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作业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
经验批判主义试图建立一种超越传统哲学的唯物唯心对立的中立的哲学。
他们主张取消现象范围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认为科学和人类认识所及的世界就是经验世界,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只是经验内部的区别。
他们抛弃建立一种将各门具体科学联系起来的、无所不包的综合的哲学体系的企图,同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一样,把哲学归结为科学的认识论。
5 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
产生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代表人物:柏格森,狄尔泰唯心主义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的黑格尔主义(见德国古典哲学)和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一种反抗。
生命哲学家不满意G.W.F.黑格尔所主张的严酷的理性,不满意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因果决定论,认为这些思想是对个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
他们要从“生命”出发去讲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所谓“实践”或“活动”充实理性的作用。
他们声明自己并不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只说这些经验或知识不完全,必须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
但他们夸大生命现象的意义,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
唯物主义生命哲学:唯物主义的生命哲学是一门讲述生命和生命体系(如人类社会、宇宙星系)发生发展过程的哲学,生命以其优势在竞争中存在和繁衍,提醒人们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和集体的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改造生活改造世界。
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竞争”,它总结的是生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教导人们认识环境的“残酷”而通过改进自身去适应和改造世界,是理性而客观的唯物主义哲学。
6 新黑格尔主义代表人物:布拉雷德,克罗齐新黑格尔主义法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和美国流行的以新黑格尔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哲学、法学思想为基本特征的法学派别。
其法学理论多蕴涵于哲学、伦理学、国家学说中,具有浓厚的抽象性。
新黑格尔主义法学将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发挥到极致,宣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国家主义;认为国家和法是自由和理性的体现;把法律理念看成是支配一切法律现象的基本准则。
基本特征:该派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
他们对传统形而上学采取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本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
他们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改造成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强调生活和行动(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意义,将黑格尔的理性思辨的辩证法改造成为具有非理性色彩的辩证法;既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又企图将其与对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
总的说来,新黑格尔主义在某些方面已有较明显的现代哲学特色,但其基本哲学思维方式尚未摆脱近代哲学的理论框架。
7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
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强调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1];主张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2]8 实在主义代表人物:哈特曼,怀特海实在主义是作为对唯心主义的"反叛"而出现的。
依培里的说法,实在主义在哲学舞台上是"作为对传统的一种反抗而兴起的、或者说是"作为一种论战的姿态而出现"的,这就是所谓"作为一种论战的实在主义。
新实在主义者批判了新黑格尔主义和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这两种形式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
新实在主义者从批判出发,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哲学主张。
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所确立的共同原则主要有五点:1.哲学家应当象科学家那样在工作中进行合作,采取共同的科学研究方法;2.哲学家应当象科学家那样,把他们的问题各个孤立起来,一个挨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要预先断定,甚至不要提出关于认识的主体或被认识的客体的最终性质问题;3.至少某些我们所认识的具体事物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时候就已存在;4.至少某些我们所认识的本质或共相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时,就一直存在着;5.至少某些实在的具体事物以及共相是直接被认识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精神映象被间接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