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前言:诸位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通常的说法是:古人认为我们国家处在世界的中央,故名中国。

这也未免太小看我们古人的智慧了。

真实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是奉行中庸之道的,所以叫中国。

自从孔夫子着重强调“中庸”以来,中庸之道成为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把孔夫子称作我们的国父毫不过分。

说到国父,大家会想到孙中山。

我不敢说孙中山不算“国父”,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中华民国的国父,或者说是近一百年的国父。

而孔夫子,却是我们两千多年的国父。

孰大孰小呢?这国父的名号应该归谁呢?相信诸位能够分辨。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作传,有这样的评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行走。

孔夫子的人格力量就像那高山一样让人仰望,孔夫子的学说,就像那大道可以供人行走。

我司马迁虽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是很向往,孔夫子是我学习的榜样。

司马迁接着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天下的王侯将相、名人大腕多着呢,但往往只是烜赫一时,只有孔子,一直是人们的老师。

故而人们都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什么叫“至圣先师”?就是最了不起的老师,所谓万代师表、无边师魂。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么一位“至圣先师”谆谆教导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可见“中庸”肯定是个好东西。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庸似乎是个贬义词,跟“好好先生、骑墙主义”等绑在一起。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是我们这些缺少国学教育的人的悲哀。

这么好的东西,居然被当做垃圾,太可惜了,现在我们得把他捡起来。

“中庸”为什么是个宝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中庸的来源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从黄帝算起。

但黄帝的事迹不可考,比较可靠的记载应始于尧,比黄帝晚约100年。

尧舜禹,诸位都知道吧?禅让啊!把皇帝的位置让给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了不起吧!尧禅位给舜时说:“允执厥中”。

恭敬地把握好你的那个“中”。

舜禅位给禹时,又说了这句话。

孔夫子为中华文化做总结,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二、中庸的概念什么叫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通俗地讲: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即尊重现实、合情合理。

或者说:把握度,无过无不及就叫“中”;这个度把握得好,合情合理、合乎人性就叫“庸”。

重点是那个“中”。

我们说“某某是性情中人”。

人都是由性情的,就这点而言,“中”又叫“中和”。

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这部书中写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我现在站这里,心情平静,摒除一切私心杂念,优哉游哉地什么也不想,就是“中”。

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佛教道教的养生,要的就是这种状态,不喜不怒不哀不乐。

但人是有感情的,肯定会有喜怒哀乐,有才正常。

而佛教道教要人去除七情六欲来保持“中”的状态,这就不正常了。

他们那个是死板的“中”,我们是变化的“中”。

我们提倡该喜时适当地喜,该怒时适当地怒,该哀时适当地哀,该乐时适当地乐。

喜怒哀乐符合常理,不过分就行,这叫“和”。

故而“和”又叫“时中”。

“中”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中”也要与时俱进,叫“时中”。

把握“中”,什么时候变,什么时候不变,就要看事物处在发展的哪个阶段,还只是量变状态时,“中”不变,当量变发展到质变时,“中”就要跟着变了。

要把握好真的很难,所以孔子感叹说:“中庸之为至德,民鲜久矣。

”很难做到完全合乎“中庸”,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要“中庸”,相反我们时刻不能离开中庸,中庸得越好,你成就越高,因为中庸之道实在太重要了。

下面就将讲到中庸的意义。

三、中庸的意义1、中庸,是孔子的方法论什么叫方法论?就是怎么去认识世界,怎么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方法。

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你钓鱼的方法,远远强过送你两条鱼。

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就是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让我们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讲“文与质的关系”,认为“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

孔子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

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

孔子讲:“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

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

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孔子讲:“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已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言语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该说的时候不说,该说的时候再说,而且要看着人家的脸色说。

孔子讲“以直报怨”。

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

孔子讲“忠恕之道”。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2、中庸,是矛盾论与发展观矛盾论与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其实就是阐述我们的中庸之道。

矛盾论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中庸讲“执其两端而扣其中”,“两端”就是对立,“扣其中”就是统一。

发展观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中庸讲“君子而时中”。

“时中”就是在发展变化中找“中”。

大家想想,是不是如出一辙?大学时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多同学学得很痛苦,而我一听就懂,这得益于我很早就明白中庸之道。

3、中庸,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中庸不是骑墙派、和事佬。

我们误读的“中庸”,在《论语》里,那叫“乡愿”。

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中庸,即中和,也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要“极高明”才能“道中庸”,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有了“中庸之道”,我们就可以更理智、更公平合理地做人做事。

四、日常生活的中庸之道中庸,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日常生活并不那么纯粹。

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既不过头,也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

真理也不能过头,过头一步,也许成了谬误。

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践行中庸之道。

大到国家之事,小到男女之私。

孔子说:“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

”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

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

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

我们学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叫“诗始关雎”。

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排第一,可见《关雎》的重要性。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际上表达的是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

我们常用“登徒子”形容好色之人。

怎么回事呢?登徒子是楚国的一个官员,他对楚王说:宋玉这个人,长得风流倜傥,又喜欢吟诗作赋,是个好色之人,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以免给大王你戴绿帽子。

楚王拿这段话来质问宋玉。

宋玉回答:我家隔壁有个美女,身材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容貌美,涂点胭脂太红,抹点水粉又太白。

不知迷倒多少人。

但他却对我情有独钟,多次勾引我,我都没有理他。

登徒子就不同了,他老婆又黑又矮又老又丑,登徒子很喜欢她,还同他生了许多个孩子。

你说是我好色呢?还是登徒子好色?楚王没有做声。

这时,旁边的章台大夫发言了:我自认为个人品德还是不错的,但做不到宋玉这样。

我见到那些美丽的村姑,身材姣好、容貌娇美,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就很喜欢,就会吟诗去钻没她,就想多看她几眼,就想跟她亲近,但从来不乱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这个故事说了三种对待美色的态度:宋玉不近女色,禁欲;登徒子纵欲,就如那俗话说的“是女人就行,拉上灯都一样”;而章华大夫则好色而不淫,即“发乎情,合乎礼”,最合乎人性,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好色的中庸之道。

温家宝多次提到:我国面临很多两难选择。

政府要做的,就是在两难中找出路。

找条好的出路就是践行中庸之道。

温家宝的国学修养是蛮高的,这些年国学热升温,同温家宝是有一定关系的。

尽管温家宝的国学修养高,仍然找不到好的出路,什么原因?正如他所说:“这里面有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举个例子,房价调控,这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事关国计民生,为什么搞不好?房价畸高,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再不调控,经济势必崩溃。

但是,一旦调下来,银行的风险姑且不说,地方政府失去了土地财政这一块,财政势必瘫痪。

调还是不调?两难吧?咱们找出中庸之道来。

找得出吗?找得出。

但是说不得。

还是莫谈国事。

咱们只管干好手边事,用中庸之道来搞好企业管理。

五、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我国传统文化不是不重商吗,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士大夫都看不起商人。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误解。

商业的重要性很早人们就意识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商人写传,叫《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了商业的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商有利可图,人们自自然然地会去追逐利益,若水之趋下,不用你强迫。

儒家讲“食色性也”,吃饭睡觉是人的本性,追逐利益也一样,是人的本性。

你能说好色不重要吗?人不好色,怎么会有后代!但你用得着鼓励人们好色吗?好色过了头,那岂不是黄色泛滥,道德沦丧。

同样,如果政府大肆提倡重商,那无疑是火上浇油,导致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什么杀人放火偷鸡摸狗卑鄙龌龊的事都干得出,社会就乱了套,所以要抑制一下人们赚钱的欲望,把商排到最后。

经商(或者叫赚钱,古话叫利)这个东西,就有如夫妇床弟之事,是做得,说不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