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教学教案第六章我不是孤岛——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一、教学目的1、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理论和功能,以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价值。
2、了解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解读人际密码。
3、了解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际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16-S18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理论、功能和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人际问题的调适方法。
教学难点:人际问题的调试方法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教学过程(一)S16:人际关系概述1.案例引入宿舍那点事521 宿舍有4 名成员:佳琪、晶晶、木兰和小奇。
佳琪的这3 位室友各有特点:晶晶才貌双全,骨子里的优越感无形中与人拉开了距离;木兰沉静大气,爱好文学艺术;小奇性格直率,为人热情。
开学初话剧社要招新,佳琪、晶晶、木兰、小奇都报名了。
面试的内容是即兴表演一部电影的桥段。
佳琪因为精彩的表演,当场被录取;木兰因为出色的文笔被选到编剧部。
话剧社因录取名额有限,只能在晶晶和小奇中选一位留下,所以又给她们出了一道面试题目:陈述我入话剧社的优势。
自以为成功在握的晶晶竟然落选了。
每次佳琪、木兰和小奇在宿舍谈论话剧社的事情时,晶晶的脸色都不太好看,因此她们3 人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有晶晶在场,她们不谈论话剧社的话题。
有一天晶晶从外面回来,快走到门口时听见佳琪、木兰和小奇聊得很热闹,可是自己推门进去后,她们的谈话却戛然而止,好像有意回避自己似的,晶晶顿时感到自己和她们有了很深的隔阂。
从此,晶晶早出晚归,尽量少在宿舍待。
慢慢地,晶晶成了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一天晶晶在图书馆上网,无意中闯到“人际交往”主题的百度贴吧,看到了这样一篇求助帖——“换还是不换?”引发了她对于自己的思考。
还是不换?我想也许我是那种天生就不合群的人,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朋友很少。
进入大学我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曾经很努力地融入大家。
开始我觉得朋友就是要互相信任,因此我什么话都和室友分享,什么事情都和大家一起去做。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大家和我疏远了,她们有事也不叫上我,既然这样我也尽量躲着大家吧。
宿舍其他人总是成群结队地一起上课、逛街,而我总是形只影单。
想到这些我心里有些沮丧,虽然我不喜欢热闹,但我也害怕孤单。
我很想换宿舍。
我担心的问题是:(1)如果新宿舍的人不欢迎我,我可能还是会被孤立;(2)如果我搬过去了,那将会和现在宿舍的人彻底不和;(3)如果发生前面两种情况,那我会非常尴尬难堪,被现在宿舍的人笑话。
我好怕,现在才大一,后面还有3 年的大学生活。
请各位网友帮帮我,我该怎么办呢?跟帖1:找老师谈谈。
跟帖2:建议和室友谈谈,也许她们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有些东西真的是自己感受得到而别人并不知道的,比如孤独感,你孤独不孤独只有你自己感受得到。
跟帖3:楼主在现在的宿舍里被孤立,担心去另一个宿舍不被欢迎……建议楼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是不是应该从根抓起?如果斩草不除根,以后会不会到任何一个宿舍都会被孤立,都不会受欢迎?教师注意根据案例总结,孤独或许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主题,但对亲密的渴望、心理归属感和情感的满足也是我们的本性需要。
2.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所形成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2)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匿名性,匿名性可以带来安全感,相对于现实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人们更乐于向网络上遇到的陌生人进行自我暴露。
●平等性,虚拟的网络交往中,个体可以突破现实中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的局限,在交往心态上都是平等的,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性。
●多元性,大学生网上交往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多样性。
●依赖性,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轻松很多,使得90后、00后大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人际交往产生依赖性,可能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总结:虚拟网络交往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们的交往范畴,人们也通过这样的网络人际交往获得了更丰富和复杂的感情。
这显然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理想的人际交往状态是现实人际交往和虚拟人际交往模式互补。
3.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家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
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1)定向阶段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
(2)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介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介入,会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由,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
(4)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
案例佳琪的人际舒适圈在心理学课上,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舒适圈的理论,并让大家思考自己的人际舒适圈有多大,并给大家留了课外作业——画出你的人际舒适圈,并和身边的同学分享与交流。
521宿舍的4位同学都陷入了自己的思考。
佳琪画完了自己的人际舒适圈,圈里是她很熟悉的人,有自己的爸爸妈妈,有自己的好朋友,还有现在宿舍的同学。
看到这些名字,她感到很亲切很温暖,但似乎自己的圈子还是很单一。
自己的人际舒适圈可不可以更大一些呢?朋友能带来心灵上的亲密感,可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得以丰富。
不是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大学不正是这样的广交朋友磨炼自己的好时期吗?晶晶的名字自然地跳到佳琪的脑海中。
其实刚进这个宿舍的时候自己是最先认识晶晶的,晶晶身上的那种自信和上进自己还是很欣赏的,话剧社招新的事情也许是她的自尊心太强了。
晶晶这一段时间似乎都在躲着大家,大家毕竟要在一个宿舍过好几年呢,这种状况能改善吗?还是和木兰、小文她们聊聊吧。
与此同时,晶晶在图书馆也陷入了思考。
一个人固然有一个人的精彩,可是自己何尝不知道“一份痛苦,两人承担,是半份痛苦;一份快乐,两人分享,是两份快乐”的道理呢?舒适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人的个人能力的体现,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自己的人际舒适圈的过程。
舒适圈,意思是所有人都活在一个无形的界线里,其中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
总而言之,在界线内的我们感到很舒服。
反之,当走出界线时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很自然地想要退回到界线内。
这个界线内的部分就是一个“舒适圈”。
思考内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舒服圈”在哪里?4、人际关系的主要功能(1)满足本能的安全感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存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本能需要,而且这种本能需要的满足与否,还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只有在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们才会有安全感。
(2)克服孤独建立亲密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或是对另一人的爱的承诺,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就会面临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5、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个人的个性是由3 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的,这3 种心理状态是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ld)。
这个理论又称为“人格结构的PAC 分析”。
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父母、成人或儿童的人格特点。
(1)“父母”状态我们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拷贝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批评的父母(CP):常常会表现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的一面养育的父母(NP):常常会表现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的一面(2)“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3)“儿童”状态当一个人以儿童自我状态与人交往时,他的情感、思考和行为表现等就会表现得像孩子一样冲动。
顺从的儿童状态: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和自罪自由的儿童状态: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总结: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们各自的“3个我”之间的交往。
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成人反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恰当的自我状态的人。
课堂练习:不同人际关系中的我运用沟通分析理论分析自身的人际关系,请你思考“三个我”分别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占据多大的百分比?讨论与分享: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二)S17: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1.案例引入:剧里剧外话剧社的一部话剧被选为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节目,马上就要在学校大礼堂公演了。
据说这次入选的话剧由话剧社的知名编剧小娇亲自操刀撰写,话剧社精英历时一个月排练而成,可谓话剧社的重头大戏了。
521 宿舍的同学们充满对话剧的热情,虽然这次只是幕后服务人员,但大家内心早就翘首以盼了。
为了公演时的观赏效果,这次剧目的彩排一直对外保密,只有话剧社的骨干成员参加。
佳琪从张帅那里得知内情,剧目叫《那些年我们一起看的风景》,张帅还慷慨地给了佳琪4 张门票。
票一拿到宿舍,小奇和木兰兴奋地一人取了一张,佳琪自己留一张,还有一张票,晶晶还没回来。
佳琪有一点犹豫,晶晶会不会接受呢?要怎么给她呢……如期公演的话剧以校园生活和职场转换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同龄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青春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奋斗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友谊的曲折与美好、成长的失落和未来的憧憬,这部话剧深深打动了521 宿舍全体成员的心。
尤其是高潮部分几个朋友毕业分离在即,对酒当歌,手拉手唱起《干杯朋友》时,521 宿舍成员的内心也悄悄地被拉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