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消极影响 资金外流问题 技术外流问题 税收问题 就业问题 国内供应问题 国内产业结构问题 竞争对手培养问题
2)利率与汇率
资本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直至国家间 的利率大体相同,才会停止。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资本的 流动,一般而言,一国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升值则国际 资本流入。
3)经济政策 4)风险防范
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 期利润之间存在着差距。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本可以自由地 从资本充裕国流向资本短缺国。
Hr
后,A国资本总收益是 Fr2E+ OADNr2。
B国
其中,OADNr2部分
M
r3
是由B国资本所有者带 来的。
r2
E
N G
r2
Fr2E部分是由其他要 素如劳动和土地带来
r1
VMPKB
VMPKA
的。
OA
C
D
OB 资本流出后两国总产
A国与B国资本存量之和
出增加了,净增总产
出为MEG部分。
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通过自己在各国的分公司生产和销售最终产品——有 利于节约运输成本、降低商品价格、规避关税壁垒, 并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纵向渠道:指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生产过程在别国 投资设厂,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既 有利于利用别国的廉价劳动生产力和资源,又保证了 生产上的连续性,从而促进了全球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分类: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长期资本流动: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
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 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等。 2)短期资本流动: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 流动。 根据动机的不同,有贸易性、金融性、保值性和 投机性等几种。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资本供求
发达国家有过剩的资本,会流向海外投资环境好的国家, 特别是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 中国家因自身资本的匮乏,需要大量的资本。
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名人名言
国际贸易的利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 围内的使用更有效率。
——John Stuart Mill
主要内容
资本的国际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 资本的国际流动
定义:指资本从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 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方面或金融服务方面
国家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 出率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 效率,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国际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
r
F A国
假设世界上只有A、B
两个国家,资本总量为
OAOB,资本能在两国之
Hr
间自由流动。 资本的边际产量价值
B国
与资本要素收益率(即
利率r)相等,表示资本
M
r3 的利用达到了最优。
B国
OBDNr2 + Hr2E。
M
r3 CDNE属于A国投资者。
EMN是B国总收益增长
r2
E
N
r2 的部分。
r1
VMPKB
G
OBDNr2部分是由B国
VMPKA 资本所有者带来的。
OA
C
D
A国与B国资本存量之和
OB 素H如r2E劳部动分和是土由地其带他来要的。
流出国A的福利变化
r
F A国
发生国际资本流动之
其中,OAD属于A国,
G
OBD属于B国。
r1
OA
VMPKB
DVLeabharlann PKAOB发生国际资本流动以 前,r1<r3。
A国与B国资本存量之和
A国资本总收益为
FOADG。B国资本总收
益为HOBDM。
发生国际资本流动之
后,两国的资本收益率
r
F A国
H
r 均为r2。 此时,A国资本存量
B国
是OAC;B国资本存量
区位优势
定义: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为外国企业在 该国投资设厂提供的更有利的条件。
大小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区分布状况, 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与质量,基础设施的完备、 充裕程度,政府政策、金融制度与金融状况,市 场容量与消费需求构成,以及由于经济条件不同 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和由历史、 文化、语言、风俗、偏好、商业惯例等形成的社 会背景
2)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名牌商标、产品 差异、营销技巧、操纵价格等;
3)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 所有这些优势的关键在于跨国公司有能力获
得并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往往是先在其母国内获 得,然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国外市场上 得以利用和强化。使跨国公司获得那些垄断 优势,并使之得以利用和强化的市场环境条 件就是市场不完全性。
M
r3
是OBC。 那么,A、B两国资本
E
总收益为:
r2
G
r2 FOACE+HOBCE
r1
VMPKB
VMPKA 因此,国际资本流动
OA
C
D
OB 后资本总收益增加了
A国与B国资本存量之和
EMG。
要素所有者收益变化的衡量
r
F A国
发生国际资本流动之 前,A国资本总收益是 FOADG。
H r 益其属中于,AO国A资DG本r1所部有分者收。
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实现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 的表现。
建立企业内部市场,要培养三个基本的市场主体: 中间产品供给者;中间产品的需求者或购买者;市 场的组织管理者
内部市场是企业的一个成员与中另一个成员之间围 绕着企业中间产品转移而形成的交换关系;市场内 部化则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形成中间产品的供给者与 需求者的过程。
市场内部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内部化本身的好处。
实行转移价格制度是保证内部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 手段
关于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内部化理论的贡献 1)关于市场不完全属于市场机制内在缺陷的观点 2)关于市场不完全可以用内部化途径来消除的观点 3)关于跨国经营是市场内部化跨越国界的表现观点 4)关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跨国经营优势的主要来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2.1 垄断优势理论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和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提出。
海默总结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一是企 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 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拥有 和保持这种优势。
市场不完全:市场受到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现 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东道国具有市场不完全 性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 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以美国的跨国公司为对象。
垄断优势:
1)高水平的知识资产,如技术专利、管理才能 及融资能力等;
垄断优势论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关于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用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把直接投资与证券 投资区别。
以垄断优势和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命题。
缺陷:
1)只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描述,缺乏抽象的实证分析, 结论缺乏普遍性。
2)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只适用发达国家,无法 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
B国
Fr1G部分收益属于其
他要素(如劳动和土地
M
r3等)所有者。
B国资本总收益是
G
HOBDM。
r1
OA
VMPKB
D
VMPKA
其中,OBDMr3部分收 OB益属于B国资本所有者。
A国与B国资本存量之和
Hr3M部分收益属于其
他要素(如劳动和土地
等)所有者。
接收国B的福利变化
r
F A国
H
r 发生国际资本流动之 后,B国资本总收益是
金德尔伯格进一步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决定因素,并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四种类型: (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 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 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的和共同战略;
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使 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 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 资源和分担责任。
3.1 跨国公司的作用
(1)跨国公司促进全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方式如下: 横向渠道: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出口的直接贡献和
源的观点 内部化理论的缺陷: 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地理方向及与跨
国经营战略的联系,缺乏对世界经济环境或宏观 经济影响的分析。
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邓宁于1977年发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 业:折中理论探索》
将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及国家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 (1)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 (2)内部市场扩大优势利用 (3)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 邓宁认为一国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已讲)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理论演变过程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简述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
3)没有解释垄断优势应用的区位选择问题和服务业 的跨国经营行为。
2.2 内部化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与卡森1976年提出合著 《国际经营率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