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