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土壤里的微生物”是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容。
是上一节课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课标对本节的要“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知识教学方法课堂中以“先学后教”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辅助以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比较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教学过程:附:导学案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认识细菌1、细菌的分布、大小、形态、营养及生殖分布围大小形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细菌合作学习:2、细菌的结构荚膜(1)在表格中填写“有”或“无”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共有结构不同之处植物细胞与细菌有,动物细胞没有动、植物细胞有成形细胞核,细菌只有植物细胞有、液泡、而动物细胞和细菌没有。
(2)、生活中你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吗?为什么?三、达标检测:1、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2、细菌的形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观察到()A、光学显微镜下B、电子显微镜下C、肉眼下D、借助放大镜3、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4、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菌B. 细菌细胞里也含有染色体C. 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D.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所以也有完整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5、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有鞭毛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6.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芽孢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7、右图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1) 填图: 1是,2是,3是4是,5是 6是。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里的微生物》说课稿“土壤里的微生物”是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容。
是上一节课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分析课标对本节的要“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三、教学准备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四、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
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
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
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
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
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