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3.交流:你还知道我们周围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做的吗?
4.讨论:人们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它们?你是怎么想的?
5.小结并过渡:早在6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铜制作物品了。那么金属到底具有哪些特殊的本领使得它的用途如此广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性质。
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初步学会设计对比实验。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感悟:
在具体授课时,要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在不同的环节动脑、动手、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很注重让学生在书本上、笔记本上做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就像画画一样丰富多彩。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偷懒”的智慧,该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该小组讨论的,学生讨论不出结果的绝不草草收兵;该学生质疑补充的,教师绝不早做定论,以“兵帮兵”、“兵教兵”的形式主宰课堂。比如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环节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我从不先发表看法,都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他们的见解,最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实在无法统一的问题才予以适当引导点拨。
(2)出示课文开头的图片,说一说这些物品利用的是金属的什么性质?
4.总结: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同它的性质和价格紧密联系的。性质决定应用。
分组实验
师生共同归纳金属的共同性质
理解金属的性质
讨论理解金属的不同性质的运用
班内集体交流实验现象和发现。
个别发言,通过交流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拓展
延伸
总结
提升
四、拓展延伸,知道正确选用金属的重要性
五、课后探究
1.回家调查一下,你家中的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做成的,它利用了金属的哪个性质?是否合理?
2.做一个小小收购员(可回收金属废品),争做环保小卫士。
阅读材料,认识金属的其他性质。
课后拓展,进一步认识金属。
交流对材料的阅读感受。
板书
设计
金属
共同的性质:有光泽,易导热、易导电、有延展性
研究课反思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金属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闪光点
课堂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汇报实验结果时,有的同学说得似乎不合实际或不着边际,我怕影响其他同学思路,没有给他们太多陈述时间,就断然否定,后来想想他们有的还是有点道理,有进步意义,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些课堂闪光点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形被我打击了。这也反映了我对课堂评价的驾驭能力不够好。
三、了解金属的区别与不同用途,学以致用
1.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金属有很多共同之处,其实不同金属之间各方面的性能也是有差别的。你知道哪种金属强度最大?哪种金属最贵?哪种导热最好?哪种延展性最好吗?
2.出示不同金属的性质与价格比较图表,说一说获得了什么信息。
3.讨论:(1)根据上面的资料想一想,制作下面的这些物品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锅、易拉罐、项链)
(2)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接入导电实验盒,发现哪些材料能让小电珠亮起来?
(3)把金属和非金属同时放在热水里,几分钟后摸一摸上端有什么感觉;(注意什么?)
认一认所出示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讨论金属在生活中的运用。
认识实验材料
讨论实验探究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学生个别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探讨探究金属性质的方案。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以致用,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只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基础理论的高度,教学中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如家庭厨房中常用到的食盐、纯碱、食醋、鸡蛋等物质,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保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结合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等等相关热门话题上网查阅资料,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二)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的共同性质
1.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2.师巡视指导,特别提醒注意安全。
3.汇报交流,师生归纳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有金属光泽、容易导电、容易导热。
4.除了这些以外,金属还有其它一些性质,师演示实验:用小刀割,发现:一般比较坚硬;用榔头敲打铜、铁、铝丝,发现它们变宽、变长。补充:像这样经敲打后容易变形的特点我们就说具有延展性,金属还具有延展性。(出示打铁的图片)
5.回顾:谁来说说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哪些?
6.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塑料、木头、玻璃为什么不是金属了吗?你还知道哪些金属?
7.补充:金属是一个大家庭,成员可多啦!有87种。常温下,除水银是液体外,其它金属均为固体。一般经轧压、锤击、拉拔等处理,可制成各种器材。虽然它们长得不一样,但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生齐说)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在我第一个班级讲这节课的时候,我选用了一些图片,包括了前面学过的木头、陶瓷材料的物体和金属材料物体,希望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相联系,并知道金属制品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不过大家兴致好象并不太高。第二次,我采用逛商场的情景导入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更加密切联系起来,效果有所改善。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金属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金属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金属,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研究课评议记录
教学内容
金属
执 教 者
章丽红
听课人员
课题组成员
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
研究主题
幸福课堂的构建策略
课题
金 属
教时
日期
月日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会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借鉴前面掌握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金属,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其他的研究办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金属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
难点: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教 学 过 程
活动
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
性积

复习常见材料及分类
复习巩固
集体交流




一、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金属制品(铜钥匙、铝勺、锤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常见物品,认一认,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
2.揭题:像铜、铝、铁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板书)
1.老师出示研究材料:铜棒、铁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玻璃棒,你认为这些材料是不是都是金属?怎么才能正确判断是否是金属呢?认识实验器材:砂纸、导电实验盒、热水
2.你准备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做实验?小组讨论一下。
3.交流,并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1)可以用砂纸摩擦金属表面,看一看金属表面有什么特点;(补充为什么要用砂纸磨去金属表面来观察?许多金属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锈,用砂纸磨去锈后,才能露出金属的本来面目。)
1.过渡:合理使用金属可以为生活带来方便,当然,如果选择不正确则有可能带来灾难。
2.出示资料: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后来发现,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的,而锡却莫名奇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的气温降到了—38摄氏度,这时海关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只留下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沙俄军队的锡制大衣扣也不翼而飞。这些都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锡在—33摄氏度,会变成灰色粉末状的晶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