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人
作者:沈剑钊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世界史专业
基辛格博士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中国人众多特点之一就是,有许多人不论社会让他们受过什么样的折磨和冤屈却依然关心人民疾苦。
”①这是一个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非凡贡献的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今天我想从城乡分布,南北差异方以及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思想几方面论述我眼中的中国人。
一.城乡分布
中国人同其他国家一样分布于城市和乡村,这种分布的差异就注定了这两个不同地区上生活着不同特点的人。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备(比如医疗水平,公共设施如公园,活动广场)等因素使他们具有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并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时代的气息:思想开明,珍视时间,生活内容丰富,注重教育。
但是因为就业困难,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他们身上又表现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道德观念模糊等。
相对于城市灯红酒绿的多彩生活而言,乡村的生活要枯燥的多。
乡村交通的不便,教育水平的落后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不完备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不易受到新鲜事务的影响,他们依然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表现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占主要地位,每个家庭都渴望有一个男孩来继承血统,养儿防老。
上学无用论仍占有一席之地。
年轻人一旦离开学校便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保守,所以他们身上仍保持着乡村人的特点,正如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提到的:他们勤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能忍且韧,孝涕为先。
他们对粮食都很珍惜,在农耕和秋收时节早出晚归,非常尊重长辈遵守孝道。
二.南北差异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写道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北方人基本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本是商人。
”①南北方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塑造了南北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粗犷豪放的北方,温柔和婉的南方。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国人,以东北为例,东北地处平原,土地辽阔,气候寒冷,东北古代是蛮荒之地,今天的东北人主要是山东,河北的贫苦移民后裔,他们性格豪爽,热情而富于同情心,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同时脾气火爆易冲动,文化底蕴浅薄。
就如林语堂写到的:“北方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爱开玩笑。
”②
①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学林出版社,第32页。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我们会看到另外一种人。
以浙江为例:浙江多山多水,东晋以后逐渐得到开发,到南宋时期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交通方便,历史上出过很多大商人,并且多出才子,他们头脑灵活,善于变通,以温州为代表的商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同时他们制假贩假,走私偷渡。
以为气候温暖湿润,他们的骨骼较小,身材普遍娇小。
林语堂就提到说:“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
”①
三.中庸之道的思想
何谓“中庸”?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就是合适,适宜,恰当;庸即用,常。
因此中庸即为用中,既不保守也不激进,在维护自身利益和达到目的的前提下维持一种平衡。
中国人是中庸之道的践行者,表现在很多方面,此处主要论述其在外交手段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中国对蛮夷的政策上:古代中国的周边分布蛮夷部落,它们对中原王朝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一旦联合,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中原王朝的主要政策是:利用经济优势和政治手腕使其“羁縻”,而不是征服,利用蛮夷间的矛盾“以夷制夷”,防止它们联合入侵,保持中原王朝的稳定发展和安全。
既不一味的妥协也不强调征服以扩张领土。
其次表现在晚清时期对于外敌入侵的外交手段上:此时的外交思
想核心依然是“以夷制夷”,当遭到英国人袭击,中国反抗失利之时,他们则采取安抚政策,签订不平等条约,接着引入其他欧洲国家,给予相同的优惠条件,其目的就是希望利当它们彼此在中国的利益出现矛盾之时,彼此争斗,中国加以利用,最终使其汉化,就像中国的元朝和清朝。
建国初期的外交手段也体现这一思想:毛泽东时代,与苏联建立友好同盟,以此制衡美国的敌视;随着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到中苏关系的最终破裂,中国逐渐在缓解与美国关系方面做努力,并最终恢复正常关系,随着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中苏的关系逐渐得到缓解,中国游走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赢得了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胜利。
从 50年代一边倒向苏联到60年代在五十年代外交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花到70年代逐步确定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一条线”外交战略再到新时期的外交方针调整为“不结盟”“长期开放”“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均体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国人。
我相信,随着历史车轮不断的向前推进,他们会逐步的完善自己,每一个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中国人的背后就是一个逐渐完善自己并走向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