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07_PPT幻灯片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07_PPT幻灯片

肝细胞坏死:溶解坏死;嗜酸性坏死 (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桥接坏死;大片坏死)
渗出 — 单核类炎细胞浸润, 增生 — Kupffer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肝细胞再生;
4、临床病理类型
肝炎
普通型 重型
急性肝炎
黄疸型 无黄疸型
轻度 慢性肝炎 中度
重度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应掌握的知识点:
1、除HBV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2、 VBH、VCH、VDH易慢性化及癌变。VCH 70%转慢性; 3、 HBV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引起 4、肝炎的轻重缓急与集体免疫状态、病毒数量、毒力及受染
病理学概要:
•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疾病。 • 发病过程
病因 ─→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 + 纤维组 织增生 +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 肝硬化
病因: 病毒性、酒精性肝炎等
• 分类 形态: 大结节性、小结节性、混合性等
综合: 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
2、“三变”及假小叶为主要病变;图 3、三种肝硬化的比较
比较项目
病因
肝硬化
门脉性
病毒性肝炎
形态学类型 小结节
病变 肉眼特点 三变明显
镜下特点 假小叶均匀
坏死后性 胆汁性
重肝、中毒 淤 胆 大结节 不全分隔 三变重 三变不明显 粗大不均 形成不全
临床表现
功能损害明显 功能衰竭 高压出现较晚 高压出现早
功能损害轻 黄疸显著
应掌握的知识点:
1、假小叶为标志性病变,类型不同,假小叶形态各异; 图
图2慢性萎缩性胃炎
返回
图3(书8-5)胃溃疡好发部位
返回
图4 (书8-7)胃溃疡模式图
返回
图5胃溃疡(内窥镜 )
返回
图6胃溃疡
返回
图7食道中段鳞癌
返回
图8慢性萎缩性胃炎
返回
图9溃疡型胃癌
返回
图10胃癌(镜下 )
返回
图11大肠癌(溃疡型)
返回
图12大肠癌(镜下 )
返回
表1良性、恶性溃疡比较表
一、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P191)
病理概要:
1、慢浅炎为慢性非特异性炎; 2、慢性萎缩性炎的主要病变是萎缩,可伴随增生、化生
及非典型增生;
3、A型在胃底、体,B型在胃窦;化生类型不同,临床
意义各异。(图)
应掌握的知识点:
1、国人以 B型为多,伴肠化者为癌前病变;
2、 A型胃酸、胃蛋白酶减少,B12 吸收减少; B型与癌
返回
表2大肠癌分期
返回
返回
图1 小结节性肝硬化
图2 大结节性肝硬化
返回
图3肝硬化镜下
返回Leabharlann 本次课内容到此结束!肝细胞多少有关。 5、坏死类型与肝炎类型:
急性-点状坏死, 中、重度慢性-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急性重型-大块坏死, 亚急性重型-亚大块坏死; 6、转氨酶及黄疸取决于肝细胞损伤的情况,为肝细胞性黄疸; 7、肝功能损害伴肝外表现,则表明向肝硬化转变。
五、肝硬化(liver cirrhosis)P205
2、肝硬化与肝纤维化; 3、门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贮脂细胞
转化为成纤维细胞是肝硬化纤维组织增生的机制;
4、门脉高压出现既早、程度最重的是血吸虫病性肝硬 化,机制:窦前性阻塞;图
5、门脉高压征形成的机制及组成: 机制:1)肝cap减少 2)小叶下静脉受压 3)肝A、V 异常吻合
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关。
3、胃镜:粘膜薄平、灰色、可见血管影。
二、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P193)
病理概要:
1.肉眼
为粘膜慢性良性溃疡 ;
部位 (图3)
形态 大小
深度 (图4)
数目 边缘
底部 (图5)
切面
2.镜下 (图6)
为慢性非特异性炎;
坏死、渗出层 ↓
肉芽组织层 ↓
瘢痕层
局部可有血管 、神经病变。
结局及并发症
1. 愈合 2. 2. 并发症 3. 4.
出血 穿孔
幽门梗阻 恶变
四、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P 200
病理概要:
1、甲型…庚型共六种(无己型),甲、乙型多见; 2、变质性炎,肝细胞坏死类型决定肝炎类型; 3、基本病变: 变质-肝细胞变性: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嗜酸性坏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