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对传承性特征,是有不同理解的。 过去有的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 因袭性、保守性。他们特别着眼 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 老意识的代代相传。例如,散文 故事传承下来的禁忌观念,季子 继承权观念及母系社会意识的残 留等等。他们往往根据这些得出 民间文学“封建”、“迷信”、 “落后”、“保守”等结论。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东西只能被看做是创作, 或者改编的作品。民间文学的传承 性是最能标志民间文学艺术特点的 一个特征。在今天,社会主义时期 的民间文学虽然或多或少地有些新 的变异,但是,几千年民间文学发 展的若干传承特征,却仍然保有相 当稳定的位置。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各特征之 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绝不是 孤立的、互不相干的。我们应当对 这种联系性有所了解。其中,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性与口头性这两 个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 着主导的支配作用。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时, 对传承性特征不应有任何忽视或轻视。 离开了这个特征,孤立地去注意民间文 学作品内容的所谓思想性,就不可能完 全了解民间文学的整个艺术价值。有一 些整理过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从语言 到结构,从表现手法到艺术风格,都不 同程度地脱离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变得更加“作家文学化”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 专有,人人都可以改动,所以作品 常常不是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 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于是就产生了 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这 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又称“变 动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变异的原因是多元的,方向有纵 向的也有横向的,需要多层次的 探讨。 1、时代形成的变异性 2、宗教变化能形成变异 3、地区差异形成的变异 4、民族的差异形成的变异 5、人民性和民族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其次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来看, 它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人民群众进行 生产劳动时,为了抒发自己的感 情,往往即兴创作,你一句我一 句凑成一首歌,如盘歌、对歌、 山歌联唱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种情况是,开始有一个人编出一 个故事的梗概或一首歌的雏形,在流传 中,经大家添枝加叶,逐步完成。我们 从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中,就 可以看出这种集体性。在周代《诗经小雅-大东》中提到的织女与牛郎,仅 是两个星座的名称,但是汉代的古诗 《迢迢牵牛星》中出步形成了牛郎织女 故事梗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民间文学的传承性,除了 表现它在内容方面的质朴、健康的 现实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形象的沿用 等之外,主要还表现在多少世纪以 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形式上。 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所标志的 传承性,有比较广泛的意义,是民 间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也是从远古时 期逐渐形成的。几千年以来,人们 不断进行口头创作,逐渐根据本民 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 构、修辞特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 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这些手法和 形式不断为广大人民所琢磨、锤炼、 承认和使用,代代相传,世世袭用, 形成了一些鲜明的民间文学的艺术 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流传变异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其不同 点之一在于民间文学是活的文学, 它在未被记录下来以前始终处于变 动状态中,具有变异性。民间文学 的变异性系指集体 性、口头性派生 出来的流动性、丰富性,它与作家 个人创作,书面流传的稳定性有明 显的区别。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民间文 学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这就形成了它的地方 性和民族性、某些作品的国际性 和历史的复杂性(如年代不易断 定等)。流传性也是民间文学的 外部标记,因为口耳相传,作者 不可能署名,这就形成了民间文 学的“无姓名”(又称“匿名 性”)。
格 日 草 :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是民间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的基本特征, 也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民间文学的 集体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文艺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人类 四肢从劳动中得到发展,人的直立和手 的解放以及五官的运用,为文学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而语言、意识、思维的发 达,又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理的和精 神的条件,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 的自身,创造了人类世界的一切。
传承性主要表现在民间口头创作的 手法和格式上。这些艺术手法和格 式,多少世纪以来代代袭用,比较 稳定。在民间文学的韵文作品里, 主要有歌谣的比兴手法(特别是比 的手法),歌谣的章法和句式,以 及重复表现法等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比兴手法。这是民间歌谣作品比 较普遍运用的方法。朴素、生动、丰富 的口头语汇,为人民触景生情的创作提 供了充分的天然条件。民间歌谣中有数 不尽的鲜明、确当的比喻和动人的起兴 句。这些比兴往往是在坚实的生活基础 上脱口而出地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不 少兴句口耳相传:为群众所喜爱,争相 袭用,成为脍炙人口的歌谣起句。
由于民间文学主要是用口头语言 创作和流传的,是“口耳相传”的 艺术。它不是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 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触语言,诉诸 想象,然后感受形象性;它是诉诸 听觉,然后听者的想象,把听觉转 换为意象,来展示形象,使之具有 可感性、可视性。
这又带来了民间文学在艺术表 现上、塑造形象上的一系列特征。 如民间文学的结构单纯,人物的 主导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的复沓, 一贯到底、少枝蔓等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变异性与传承性这两个特征,也都是 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 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民间文学的 变异与传承特征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 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 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 传播等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识民 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 口头传承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作家 文学主要是用书面语言创造的,而 传统民间文学主要用口头语言创作 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过去也有一 些文人用书面语记录民间文学,然 后在群众中传播,是辅助性的,从 总体看有时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 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1)文学是人类的集体劳动实 践中产生的,它是为协调动作,指挥劳 动的需要而产生的;(2)文学的产生 与人类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因素密不可 分;(3)艺术创造总要按照美的规律 造型,而原始人美感的产生,又往往与 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与集体的原始思维、 原始宗教相联系。这些都说明最初的文 艺是集体的劳动中产生的,是具有集体 性的。除诗歌外,舞蹈的集体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