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合课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合课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合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科技成就未来》外国语学校:王立霞王梅霞刘秀美(三)、精读引领课(王梅霞)《呼风唤雨的世纪》《飞船上的乘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初步认识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目标制定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紧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达成的是人文性目标,2、3所要达成的是工具性目标,本课的教学力争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教学重点: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坐在电脑前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你是否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组课文,一组科普类说明文,通过学习来感受这类文章用词的准确及写法上的特点,从而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

【设计意图:用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导入,既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二、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1、揭题:首先,我们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呼风唤雨”这个词让你想到了谁?(生答)现在用来形容什么?你知道一个世纪是多长?【设计意图:“呼风唤雨”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有词语引发学生的联想,再联系文本,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握文章主旨,并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

】2、整体感知课文: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相信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一说本科主要写了什么?3、引导学生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区别“发现”“发明”文章开篇点题: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根据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在这句话里,有两个近义词(生“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有区别吗?你能不能结合文本加以区别?文中第四自然段写的就是人类在20世纪的发明和发现。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句子,【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在学生分别找出“发明”“发现”的事物后,再引导谈“发明”“发现”的区别,最后出示这两个词语完整条理的解释【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原先存在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创造出来的原先不存在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设计意图:“发现”“发明”的区别在低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此处让学生说一说区别,起到复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找一找哪些例子是“发现”,哪些例子是“发明”,进一步区别两个词语的不同,从而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基础上,出示这两个词语的规范解释,达成目标。

】(2)、区别改观、改变、改善紧接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衔接:是啊,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正是这些发明与发现,使作者发出由衷的慨叹:引导学生齐读“科学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正是这些发明与发现,使作者看到了人类美好的明天:引导学生齐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床在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此处衔接,看似是内容的简单顺承,实则考虑到文章中另一组典型近义词的学习。

这些词语隐藏于文本中的三个不同地方,教师通过引读,既让学生对前面的学习有个高度上的认识: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又自然引出下一组近义词的区别比较。

】幻灯出示句子:【1、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科学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3、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床在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在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发现三段话中的近义词“改观”“改变”“改善”,引导思考这三个词语的区别。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课堂预设:在这个三个词语中,改观的意思比较难理解,可结合本册第一课《观潮》中“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启发学生理解】小结:这两组词语一字之差意义却不同,用法也不一样,这就是科普类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准确用词。

(板书:用词准确)除了用词的准确外,写这类文章还会用上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本课采用的其中两种说明方法。

4、初步认识举例子、作比较的写法,(1)举例子:依然看第四自然段的这句话,幻灯片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老师把这段话变一变:幻灯片出示【20世纪,人类通过各种发现发明,日益把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你觉得哪句话更好,为什么?(生对比读,感受举例子的好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对,第一句话用具体的例子,让我们真切感受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进步,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运用删词法引导学生比较举例说明的好处】(2)、作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一百多万年人们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在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什么是“农耕生活”?【课堂预设:此时学生可能会结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或者自己的理解谈,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的理解做出正确判断,然后提醒学生可以从文中找句子来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找到没有……没有……没有……说话】这是一种的怎样的生活?创设情景,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联想。

要求说话时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

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人类实现了呼风唤雨的神话。

幻灯片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学生齐读。

这段话列举的20世纪的科技成果中,大多是我们看到的、用到的,其中有两个名词大家一定不够熟悉,那就是“光年”和“原子核”,课前老师布置了查资料,谁来介绍一下?生介绍资料,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及资料:【光年是计量天体间时空距离的单位,一光年约为十万亿(10000000000000)千米。

想一想:百亿光年外又是多少千米?】【原子核是位于原子的中央。

它极其渺小,如果原子(原子小到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是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就是足球场中的一只蚂蚁。

】通过具体的数字及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20世纪科技的超能力。

【设计意图:两个资料的补充,既帮助学生完善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两个典型资料一个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个采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知识的同时,对说明方法又进行了一次巩固性学习。

】引导学生在了解资料、读了文段之后的感受。

(生谈)教师顺势引出作者的慨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小结:正因为这种对比,才使作者及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感慨,感受作比较的好处。

7、教师总结:刚才我们重点关注了这篇文章用词的准确,初步认识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三、学习《飞船上的特殊乘客》,32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请你用以上方法自学这篇课文。

幻灯片出示:【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经过太空旅行有了一系列的美妙()和神奇(),赞美了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和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

2、区别“推广”“推进”的意思。

科学家们从中筛选培育出油量品种,加以推广,从而推进农林牧业的发展。

3、文中有作比较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吗?找出来。

】学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

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本单元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其写法主旨与《呼风唤雨的世纪》有许多相似之处,安排在此处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有效将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巩固,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四、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和《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来感受了科普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同时初步认识了举例子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今后,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会更多地接触学习这样的文章,希望大家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四)拓展阅读课(王梅霞)设计意图:主题阅读不是无本之源,它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而单元主题就像一条丝线,将课内外文章串联起来,既体现了“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教学理念,也使课堂做到了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

拓展阅读课的教学是粗线条的,它不以解决语文的基本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扫清文字障碍,也允许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某些点上“不求甚解”。

遵循“兴趣第一,儿童本位”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一个平台。

“小组交流”环节,不仅能让孩子们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了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

教学目标:1. 读懂文章,了解每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进一步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更加深入地感受科普类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及进一步接触并认识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读懂文章,流畅地表达读书感受。

教学方法:点拨指导,自主读书,合作交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主题同学们,我们在第八单元学习了哪几篇课文?指生简要介绍每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还记得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吗?(科技成就未来)板书主题,齐读。

科学技术具有无穷的魔力,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科学技术创造的积极,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而且学习到此类文章用词的准确,并接触了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丛书,进一步学习感受。

(出示:《奇异的激光》《神奇的纳米》《沙漠也有鱼和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不是无本之源,它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延伸,而单元主题就像一条丝线,将课内外文章串联起来,既体现了“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教学理念,也使课堂做到了主题明确,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