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中学七年级五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非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书写有误的是()A、商酌.(zhuó)累赘.菌.(jùn)子颠沛流离.B、譬.(pì)如拖.沓颤.(.chan....).抖.如释重负.C、循.(xún)环朦胧.烦躁..忍俊不禁(jin)D、契.(qiè)约矜持妥帖.(tiē)悔.人不倦2.下列选项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
(2)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屋一下。
(3)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A、修饰修葺大慈大悲B、修润修葺悲天悯人C、修润修理悲天悯人D、修饰修理大慈大悲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B、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C、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时尚”,意在解决教育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D、由于文字载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促使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让精彩的、有影响力的文字得以保存下来。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儿。
B、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D、“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自《学习时报》有删改)5.下列对“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C、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6.下列对“阅历与读书”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B、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这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C、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D、阅读时,阅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解读。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A、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
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
B、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C、培根认为的“用书之智”,是指在亲身体验、躬行践履后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的能力,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表现。
D、一个人的阅历与年龄无关,只要有理性的经历,就会形成一定的阅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山阳张俭为中常侍①侯览所怨,览刊章②下州郡捕俭。
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以少之而不告。
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
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
二人未知所坐。
融曰:“保纳舍藏③者,融也,当坐之。
”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
”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④。
”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⑤之。
诏书竟坐褒焉。
融由是显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⑥边让,并以俊秀。
(选自《后汉书·孔融传》)【注释】①中常侍:宦官首领。
②刊章:这里是“公榜”的意思。
③保纳舍藏:收容并窝藏。
④辜:罪。
⑤谳:审判定罪。
⑥平原、陈留:都是古代的地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怨为:被B、俭与融兄褒有旧有旧:有交情C、当坐.之坐:坐牢D、诏书竟坐褒焉竟:最终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以少之而不告B、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以少之而不告C、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以少之/而不告D、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十六/俭以少之而不告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六岁的孔融显现出了果敢、仗义的性格特点。
B、“家事任长”,重在表现孔融母亲思想很传统。
C、孔融的哥哥具有敢于独自担当责任的优秀品质。
D、孔融因为临危不惧、慷慨争死而一时名声远播。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四、(10分)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
12.填空。
(6分)(1),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刘禹锡)(2)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3),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周敦颐)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守山人》张小萌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时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⑾“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⑿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⒀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⒁“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⒂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