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
第十三讲
考虑下面这两种假定的经济体:
A国
——————————————————
产品(单位)价格($/单位)———————————————————
黄金 4 1
小麦20 2
油 6 2
考虑下面这两种假定的经济体:
B国
—————————————————————
产品(单位)价格(¥/单位)
—————————————————————
黄金 20 200
小麦 1 1 400
油 1 400
当前的汇率是¥200=$1
两国之间,绝对购买力平价讲是否成立?
首先注意到对三种商品中的任何一种,一价定律差不多上成立的,
因为每一项的价格比率都等于汇率。
汇率是¥200/us$,而且
为了检验绝对购买力平价讲,必须先计算各国的价格水平。
计算价
格水平,要先从每种商品在经济中的权重对价格加权。
A国产品的美元总价值为:
4($1)+20($2)+6($2)= $56
A国黄金的份额是4($1)/ $ 56,小麦的份额是20($2)/ $56,
油的份额是6($2 )/ $56
由此A国价格水平为:
P(A)=[4($1)/$56]($1)+ [20($2)/ $56]( $2)+[6($2)/ $56]($2)= $1.928
类似地,
B国的价格水平为:
P(B)=[20(¥200)/¥8800](¥200)+[11(¥400)/¥8800](¥400)+[1(¥400)/¥8800](¥400) =¥309.09
运用公式得到:
P(B)/P(A)=¥309.09/us$1.928= ¥160.32/us$1
这与汇率¥200/us$1不等,因此绝对购买力平价讲不成立。
其缘故在于两国的经济构成不同,因此即使一价定律对每种商品都成立也不行。
绝对购买力平价可用另一种方法推导:
p(t) : 本国价格水平
P*(t) : 外国价格水平
S(t) : 汇率
1/p(t) : 本国货币购买力
1/p*(t): 外国货币购买力
1/p*(t)
S(t)= ————=p(t)/p*(t)
1/p(t)
二、相对购买力平价
1、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各国经济状况的变化,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必定会经常变化,相对购买力平价讲确实是要使汇率反映这种变化,汇率的变化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2、现实生活中,价格水平即使有,也是专门少计算的。
一个价格
水平的计算需要观看到全社会所有的价格和数量,是一项十分消耗财力人力的工作。
因此一般国家都只计算其加权平均值,现在一个国家只取一组样品价格,其中的商品只占全部经济的一小部分。
3、其后一系列指数,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减缩因子或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确实是在这些样品的基础上计算得来的。
指数数字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例如,它并不是以本币形式计算面值的。
4、指数是作为一种相关于基期情况的纯粹数字来衡量的,基期确实是样本商品清单最初确定的时候,这一年的数字一般设定为100。
假如这些商品的代表在基期的成本是$10.43,第二年的成本为$11.06,那么第一年的指数是100,第二年的指数是:($11.06/$10.43)100=106.04
5、由此,这些价格指数,注意不是价格水平,被列成表的形式以供使用。
实际上,人们从不进行绝对购买力平价讲的计算,而是倾向于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讲涉及到使用价格指数比
率。
6、我们接着使用p(t)和p*(t),而现在它们代表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与价格水平的区不在于作为价格水平的p(t)是以本币为单位的,而且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而作为价格指数的p(t)是一个纯粹的数字,而且只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中的一部分。
相对购买力平价讲假定:
P(t+T) S(t+T) P*(t+T)
———— = ————————
P(t) S(t) P*(t)
其中,t是某一日期,而t+T是一个稍后日期。
进一步推导
P(t+T)/P(t)
S(t+T)= —————— x S(t)
P*(t+T)/P*(t)
推导过程
P(t) ———本国基期价格指数
P(t+T) ——本国报告期价格指数
P*(t) ———外国基期价格指数
P*(t+T)——外国报告期价格指数
S(t) ———基期汇率水平
S(t+T)———报告期汇率水平
P(t+T)/P(t)———本国价格水平变动
P*(t+T)/P*(t)——外国价格水平变动
1
—————— : 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 P(t+T)/P(t)
1
—————— : 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
P*(t+T)/P*(t)
由此得到
1
——————
S(t+T) P*(t+T)/P*(t) ———— = ————————
S(t) 1
——————
P(t+T)/P(t) 整理后得到
P(t+T)/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