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

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

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

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

如罗森塔尔实验7、角色冲突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

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尤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

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

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

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选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

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过程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

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

而对于可能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

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感情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

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四)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

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2: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界定简单地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具体来讲,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强制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终生持续性3: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4:个人内化:个人内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包括:(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这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加工,将现实世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的过程。

(3)角色扮演个体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4)主观认同这是个体主观上认可、赞同、接受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5)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预定的目标时,给自己以报酬,否则就进行自我惩罚,从而促使自己继续努力或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近邻,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等。

3)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的互补。

4)外貌,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

5)才能,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才能是社会比较的压力。

6)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6: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作服从影响因素:因素之一:命令者的权威性;因素之二:个体的道德水平;因素之三:诱骗入门的策略;因素之四:权威的靠近程度;因素之五: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7:影响社会化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1)社会文化: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原因在于:第一,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第二,儿童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第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交往对象。

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3)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学校也是儿童由家庭为重心的生活转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机构。

儿童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指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同辈群体具有平等性和自发性。

◆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

(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6)计算机网络8:、从众的原因(1)信息性社会影响:渴望获得正确信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当自己不能确定什么是正确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时,往往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情境模糊不清是信息性社会影响发挥作用的关键变量。

(2)规范性社会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人们有渴望被接受和喜欢的需要。

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由规范原因引发的从众行为,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从众的影响因素(1)个体的特点性别:早期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后期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个性特征:能力和自信心强的人较少从众;有较高赞许需要的人、性格软弱的人容易从众。

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

(2)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3)任务的特点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清晰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在无关紧要、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人们更容易从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