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心重点1.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程度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2.自我图示: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

图示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版。

3.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回忆。

4.控制点:自己控制事件进程的维度,分为内部控制点(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进程)和外部控制点(外部力量决定事情)。

5.习得性无助: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感和无助感。

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的产生6.核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7.实验法与相关法的区别:相关研究是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验法是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关法:优点是可以预测两者的相关关系,通常使用真实情景,缺点是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实验法:优势是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缺点是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缺乏真实性。

8.事后聪明性预见:早已知道结果后,对预见能力的夸大倾向。

9.研究领域有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

10.自我服务: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以及接受自己的赞扬。

11.自我展示:以受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

12.晕轮效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初始看法决定了对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真实的情况,有以偏概全的感觉。

13.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14.Kelly归因理论:三种因素---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还是外因。

共同反应指在这种情景下个体是否总是表现这种行为;区别性指不同情景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致性指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15.态度的三个要素:行为,感觉和认知。

16.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个小忙。

17.角色扮演: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18.认知失调理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种行为是合理的。

我们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分为理由不足和决策后的不协调)理由不足指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决策失调指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会经常过高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不协调。

19.自我展示理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

20.自我知觉理论:我们态度不定时会处在局外人的角度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21.从众的三个经典实验: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光电移动的距离实验,社会规范;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比较线段的长度;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对电击强度的大小控制。

22.影响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对个性化的人的同情和对远离自己和失去个性的人的漠视),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机构的权威性(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收到其他人的影响加入行列)。

23.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定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公开的反应(当面对其他人做反应时会比自己私下回答问题更容易从众),无事前承诺。

24.说服的途径:中心途径(关注论据)和外周途径(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是否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25.说服的要素:传达者(可信度和吸引力偏好)+信息内容+沟通渠道+听众26.首因效应:第一次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第一印象最重要;近因效应:对最近信息更好的记忆。

当两者出现间隔短时,首因效应突出。

27.社会懈怠:在特殊情境下,个人的努力混在集体中无法得到评估时,个人会产生社会懈怠效应,所做出努力比个人单独时少。

日常中的社会懈怠(农民上缴的粮食数量。

)任务有挑战性个体认为自己很重要时懈怠减少,当个体面对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时懈怠也减小。

28.社会助长作用:他人的在场能提高人们完成简单动作的任务,唤起能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倾向,所以对难度大的任务可以增加错误的概率。

29.去个体化:群体情景可能使人们失去个人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在某些群体情景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

引发去个体化的原因:群体规模和身份匿名性。

30.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倾向于加强初始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男生游戏时会渐渐变得竞争性倾向,社区中有想通想法的人集中起来,会使他们的想法加强。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31.群体思维: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义的现象。

紧密团结友善的群体和根据自己喜好出发的支配性领导可以培养群体思维。

症状:群体成员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力,想法上越来越接近,追求一致性的压力。

具体: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从群体道义无可置疑,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从众的压力,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一致同意错觉,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

32.少数派影响:个体有时会影响他们群体所做的结论。

一致性,自信,是否从多数派中叛离,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节矛盾和表达支持。

少数派的影响,即使不改变决策也可以促进决策的合理性。

33.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科学。

34.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预先判断。

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35.刻板印象威胁:当你身处一个别人都预期你表现很差的环境中,你的焦虑会证实他们的预期。

36.公平世界现象:仅仅是观察到其他无辜受害者受害,就足以让受害者显得不那么值得尊敬。

当观察者无力改变受害者的命运时,他们会经常否认和贬低受害者。

37.态度:个体对事件的反应方式,是可以进行评价,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38.自我实现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着就会引导另一人的行为,最终那个人的行为会达到期望值而证实之前的预言。

39.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

40.敌意性攻击行为:又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三角恋的情杀,谋杀等。

41.攻击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42.攻击行为的理论: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驱力(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非习得和普遍存在的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因素);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43.挫折: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在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障碍。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挫折—攻击理论)遇到挫折后我们经常因为怕收到惩罚而不敢对挫折源头进行发泄,所以对攻击目标进行了转移,有时转向他人幼师甚至转向自己。

44.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45.曝光效应:熟悉引发了喜欢,会提高对人们的评价。

46.匹配现象:夫妻,约会对象和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人们通常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上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47.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确实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

48.激情之爱:是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状态”“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归因为那位女性”----吊桥的实验49.伴侣之爱: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可以经历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

相对平和,是深沉的情感依恋。

50.促进亲密关系的三个因素:依恋类型、公平、自我表露。

51.依恋的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最好的类型,不囿于情况忠诚中享受性爱。

),回避型依恋(既害怕过于亲密又排斥他人),不安全型依恋(不够信任易怒的表现)。

52.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53.利他主义:一个利他的人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帮助他人。

54.消极情绪增加帮助行为是成年,阻碍帮助行为是儿童。

55.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56.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57.利他理论:社会交换(帮助的外部回报----忧伤感)社会规范(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进化理论(互惠----亲缘选择)58.好心情—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乐于助人。

59.信息影响:每个人通常都以他人的行为作为现实情况的线索。

60.旁观者效应:随着围观人的增加导致利他行为的减少。

61.相似性: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于帮助他们。

62.人数增加:人们会更少注意这个事件,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更少感到责任。

63.在观察到其他人帮助以及时间不太紧的时候会容易产生帮助现象。

64.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产生个体化的吸引力,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申斥或留面子的办法激发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对利他主义榜样的推广。

65.过度辩护原则:强制行善会减少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可以让他们把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他动机。

66.囚徒困境:无罪释放、1年、5年、10年。

67.非零和博弈:双方的利益和损失并不是总和为零,有可能利益和为零,有可能损失为零。

6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