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

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

4示范非侵犯行为。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2.环境条件因素3.时间压力因素。

二、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2.助人者的心情。

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

三、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爱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性别的影响。

23.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24.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是服从-它是人们由于担心受到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而采取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为。

二是认同—因为从心理上认可榜样所以是自己的态度与榜样人物一直。

三是内化—之个人把态度当做自己内在的行为保准,当态度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一致时,个体容易形成这样的态度。

25.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他是在与情感有关的态度形成之中最有力的证据。

26.认知影响态度行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计划行为理论。

在有计划的行为理论中指导行为的态度有两因素形成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27.平衡理论:Heider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景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而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

28.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提出的,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样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改变的方法—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29.霍兰德最早提出说服模型。

30.Sears四因素说服模型:外部刺激、说服对象、说服过程(作用)和结果。

31.偏见定义: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32.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直接接触,自我检控。

3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社会交换、联接原则。

3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

35.爱情的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

36.7种爱情形式:喜欢式、迷恋式、空洞式、浪漫式、伴侣式、愚蠢式、完美式。

37.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38.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和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

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3.公平交换。

39.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40.社会促进:是指在由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是好的表现。

41.为什么会产生社会促进:1.Zajonc用他人存在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而这种生理激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

但这种激起对作业成绩起什么样的作用还与作业的性质有关。

2.Cottrel提出的评价恐惧理论。

该理论从害怕被别人评价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促进的现象,再由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激起,并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3.与分心冲突有关。

Baron 和Sanders提出了分心冲突理论,当一个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是他分心这种分心是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激起增强从而导致社会促进效果。

42.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做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43.去个体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作出了一些自己平常不会做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杯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44.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45.影响从众的因素:一是情境因素,1.团体的规模2.团体的凝聚力3.情境因素是团体的社会支持。

二是个人因素1.自我2.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要3.个人的控制愿望46.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作出顺从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有利于建立顺从气氛的因素。

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47.脚在门槛内技巧:也叫跨门槛技巧,是一种分两步实施的顺从技巧,第一步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到他人满足该要求之后在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增加。

48.门前技巧:与脚在门槛内技巧正好相反,这种方法实现向他人提出一个较大要求,在对方拒绝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49.团体定义:团体是指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地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50.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

2.认同感。

3.社会支持。

51.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这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5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

3.规范的惰性作用。

53.Mcclelland的三种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

2.权力需要。

3.亲和需要。

54.团体极化的定义: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55.风险转移:经过团体讨论之后的结果比个人的结果更为冒险。

56.团体思维:也叫小集团意识,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性的事件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