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新国际贸易理论
生产技术日益标准化 有近似的替代品
标准化阶段
生产技术完全标准化 产品无差异
管理技术 垄断竞争、成本和价格
和资本
影响企业竞争力
劳动
完全竞争、成本是决定 竞争结果的唯一因素。 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 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加成 为西方国家“代工工厂”
2020/3/26
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与不同国家的禀赋条件、市 场条件等结合在一起,决定了国际贸易模式及其动态变 化过程:
技术已经成型,资本和管理技术成为生产的关键投入,生产 的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创新国大规模生产和出口。
2020/3/26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最早是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主要是 用于分析产品进入市场以后销售行为的变化规律。
希尔斯和维农等人把这一概念引入国际贸易领域。
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特征出发,分析在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 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技术差距论
各国技术创新的发展 速度不一样
技术创新国发明出外国尚 未掌握的新产品或新工艺
2020/3/26
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创新国有了技术的 垄断优势
需求时滞 后进国对该产 品产生需求
创新国出口 创新产品
在产品国际移动 的同时存在技术溢出
后进国开始模 仿该产品
后进国逐渐掌 握该技术
反应时滞
掌握时滞
2020/3/26
2. 技术差距论
理论基础:熊比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和经济周期 技术差距论的内容
2020/3/26
技术创新在少数企 业率先实施
获得超额利润
该行业的繁荣
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
促进新一轮经 济增长
经济繁荣
众多企业加入模 仿行列
激发社会的投 资热情
2020/3/26
模仿企业增多
2020/3/26
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可 以划分为新产品的引入阶段、新产品的成熟阶段和标 准化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特征、生产 投入和市场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阶段
产品
关键投入 市场结构和竞争压力
引入阶段
非标准化技术、 无替代品
R&D投入
垄断、无竞争压力、 垄断高价
成熟阶段
2020/3/26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特征与面临的挑战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特征
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上的静态贸易理论,从国家之间的给定差异出发, 分析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及其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代表性经济人分析框架 产品同质性、企业同质性
无法解释的现象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产业内贸易现象 政府对贸易的普遍干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 同一行业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并存
模仿时滞
技术差距消失
2020/3/26
需求时滞: 创新国出现新产品时,后进国并没有意识到它是国 内产品的替代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需求。需求时滞的 主要影响因素是两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差异,因为收入水平影响 需求结构。
反应时滞: 创新国出口新产品,经过一段时间,进口国获得相 关技术,并意识到进口对国内行业的威胁,开始模仿生产该产 品。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后进国收入水平 和市场大小。
广义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产业内贸易理 论、动态国际贸易理论、需求引致国际贸易理论、 战略贸易理论和异质企业国际贸易理论等一切不 同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理论”。
2020/3/26
一、早期的研究 1. 产品可获得性
每个国家进口本国不可获得的产品。包括 绝对的不可获得性和相对的不可获得性。
2020/3/26
国际贸易纯理论
供给方因素(成本)
国际贸易
Hale Waihona Puke 价格差异贸易 贸易 福利 基础 模式 效应
需求因素 市场结构及其它因素
技术 要素禀赋 生产规模
收入
偏好
4
关于“新国际贸易理论”
狭义的“新国际贸易理论”:Krugman等人将 Chamberlin、Dixit和Stiglitz等人的垄断竞争模 型引入国际贸易分析,由此建立的“产业内贸易 理论”。
2020/3/26
第五讲 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20/3/26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的迅猛发展
不同国家相互交换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表现为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 口同种产品。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普遍干预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世界贸易的国别结构动态变化和行业领导权的更替 同一行业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并存
2020/3/26
掌握时滞:从开始模仿到完全掌握相关技术,达 到与创新国同一技术水平,进口国停止进口。掌 握时滞取决于: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后进国 的国内需求强度、R&D经费、技术基础和生产条 件等。
模仿时滞:反映时滞+掌握时滞
创新国生产 和出口
创新国出口 创新国生产
T0
T1
T2
T3
反应时滞
需求
掌握
时滞
时滞
模仿国生产
模仿时滞
和出口
T(时间) 模仿国出口
模仿国生产
2020/3/26
结论
贸易的基础:技术差距 贸易模式 存在技术差距时,创新国出口,模仿国进口
技术差距消失后,要素禀赋或其他因素决定贸易模式
贸易规模:随技术差距的变化而变化 贸易利益
创新国获得创新利益/垄断利润 创新国生产效率改进、市场规模扩大 模仿国消费选择增加、获得技术溢出、建立新产业
超额利润减少
投资减少
经济进入衰 退期
超额利润趋于零
经济跌入谷底
直至新一轮创新的出现
技术差距论
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首创 ,1961年在《牛津经济论丛》:10月号上发表《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
观点:正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 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 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 领先产品,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 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在经济社会,科技发 达的国际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出口出现的。
新产品的引入和成长阶段 生产技术没有成型,处于从科研向适用性技术转化的过程中, 研发投入是最关键的生产投入要素。只有少数最发达的国家能 够满足新产品引入阶段的投入和市场条件要求。生产主要是满 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存在国际贸易,或者只有规模 非常小的国际贸易活动。
2020/3/26
新产品的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