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6.1新生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

图6-11 上海市信大祥绸布 店庆祝公私合营
完成时间:
1956年底
意义(重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 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底
1911年,孙中山等人领导了辛亥革命,并于 1912年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其和国,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结束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1952年底进行了土 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 农民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 地制度被彻底消灭。
(4)主要成就: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 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 业等喜报频传。同时,以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为 中心,我国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一钢一车一飞机 一桥三路便交通
图6-10 “一五”时期建设成就示意图
“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
交通运输业
①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 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 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实现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革命纲领
② 使得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的 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 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
十年内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3土地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赎买政策,实 现和平过渡,是中国 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图6-11上海市信大 祥绸布店庆祝
公私合营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课 新生政权的巩固 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巩固新生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具体有哪些措施?时间? 有什么重要意义(或影响)
1、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对外)
起止时间
1950.10——1953.7 保家卫国 1952年上甘岭战役(黄继光)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2)时间: (3)基本任务:
(4)主要成就:
(5)一五计划的重要历史意义: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大机器制造业 和现代技术装备,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
1953~1957年
(3)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 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土地革命
1927-1937 (九上P60)
农村革命根据地
土地改革
1947-1948 (九上P105)
解放区
土地改革
1950-1952 (九下P39)
新解放区
1947.10.10 中共中央颁布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封建土地制度 是同一时期终结的吗?
作战双方 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 目的 著名战役 战争性质
结果
结束标志 1953.7在板门店签定《朝鲜停战协定》
胜利意义或影响:赢得建设的和平环境,巩固了新 生政权,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 p29
2、土地改革(对内)
1.时间: 1950~1952年底。
2.纲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6-4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3.范围及方式: 在新解放区分批分期进行。 4.具体做法:P29
(5)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
p30。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时间 1954年 (2)会议内容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选举国家领导人(主席、副主席、委员长、 总理)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 了基础。
①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 改造自己。
5.成果: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 广大新解放区约三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约七 亿亩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房屋等;农民再 也不用向地主交纳地租。
6.意义: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