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邦基金1

联邦基金1

联邦基金、联邦基金利率和联邦基金市场
米什金等:联邦基金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转让(借入与贷出)的短期资金,期限通常只有一天。

联邦基金这个名称带有一定的误导性,联邦基金和美国联邦政府一点关系都没有。

该术语始于20世纪20年代,联邦基金市场成立时,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可以将这些资金通过该市场借给有需要的其他银行,自那时起,该名称就沿用至今。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155页)
有些书中的定义将联邦基金视为银行同业拆借的头寸;或视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也有将联邦基金视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等等。

其中:“联邦基金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头寸为目的的,在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借贷转移的短期资金”,这一定义源于美国人安东尼.桑德斯和玛西娅.米伦.科尼特撰写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100页。

不少定义都存在表述上的偏差。

目前大多教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必要商榷和重新理解。

理解“联邦基金”
我们知道,联邦基金是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物(1998年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三个档次:44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440万至4930万美元为3%;4930万美元以上为10%)针对既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须将相应的储蓄存款无息的存放在联邦储蓄银行,从而形成了“联邦基金”。

因此,联邦基金应该是各商业银行无息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量。

我找到了相类似的
定义,即:“联邦基金”是商业银行(存款机构)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余额。

([美]乔治.考夫曼著的《现代金融体系》第六版,46页最后一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理解“联邦基金利率”
由于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因此持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则机会成本越高,这必然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于是,在银行吸储规模总是波动的情况下(总是存在着存款准备金不足或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现象),当出现存款准备金不足时,在制度约束下,就有拆借资金的需求,以弥补准备金不足;当出现超额准备金时,就有拆放资金的需求,以减少机会成本。

这一特定目的的拆借(放)所形成的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

理解“联邦基金市场”
以上述拆借(放)交易形成的市场就是联邦基金市场。

联邦基金市场与银行同业拆借(放)市场相同点:都是银行同业资金借贷交易市场;不同点源于交易动机:(1)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动机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利率是隔夜利率(一天);而银行同业拆借(放)市场的交易目的是多样化的,利率有1天,7天,14天…….1年。

(2)联邦基金利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目标利率”。

作为目标利率,当美联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则调高联邦基金利率,从而改变市场预期,同时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货币,促使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升;反之类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