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名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
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剩余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
成了城乡之间、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生产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
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为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基层官员的一定抵制,在“对上蒙混过关,对下糊弄、收钱”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有钱就叫你生,要生就要有钱”的怪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模式,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进程。

发挥比较优势,搞好规划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

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

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

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

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

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

二是要搞好培训。

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
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

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

“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

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