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的特点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一篇】:文艺随笔特点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
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
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
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
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
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
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
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
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
比如《咬文嚼字》就是从生活中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出发,从文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对此作出了新的理解,阐述了在欣赏与写作中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
这种从日常阅读中的小事出发进而阐明在欣赏与写作中应当注重“炼字”的大道理,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出文艺随笔注重见解新颖独到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二篇】:文艺随笔特点概说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三篇】:浅析文艺随笔的教学内容取向——以《说“木叶”》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有一个文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文章。
文艺随笔的选入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文艺随笔教什么。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
这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
”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推进,今天我们许多老师都已认识到“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②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具体教材,我们到底应“沿用执行”或“重构创生”什么,教什么才最准确、最切合语文学科本质要求的,这些问题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厘定。
文艺随笔,正是这样一种急需我们辨明教学内容的文体类型。
因为这一类文章属于散文的范畴,但它文化气息浓郁,知识性、思想性强,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它讲知识,说道理,但活泼自由,生动形象,富于文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如《说“木叶”》一文,它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这一现象,结合个人深厚的学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大量列举谢庄、柳恽、沈佺期、杜甫、黄庭坚等人的诗句,对“木”与“树”的不同艺术特征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从而得出了艺术形象的领域里“一字千里”的结论。
文章洞烛发微,典雅厚重;又笔法灵活,极富文采。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我们传统的教材处理观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挑战。
审视当前的课堂实践,《说“木叶”》一文有两种教学内容取向较为典型。
一种是把它当成议论文来教。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分析理解本文是如何结合大量的古代经典诗句,辨析“木叶”与“树叶”的不同形象,阐述“木”与“叶”的不同暗示性,从而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之现象的。
还有一种是当成一般的知识短文来教。
由文中对“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使学生理解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去鉴赏“梅花”、“杨柳”、“月亮”或“乌鸦”等意象。
这两种教学取向,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前者,因为《说“木叶”》是论述性的,那么便培养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
后者,因为教材文本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内容,师生可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阐释、拓展乃至反拨,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因而就把课文简化为一种知识性短文,学生掌握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之后,便弃之不顾,拓展迁移。
但如果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学取向无疑又都存在着一些片面性。
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课程的目标要求、教材的结构特点,取决于文本特点以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
换句话说,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是对课程目标、教材编者意图、文本自身特点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深度理解与有机契合。
我们对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兼顾这几方面,准确定位,科学安排,切不可随意而为,顾此失彼。
文艺随笔放在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显然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文艺随笔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它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行文活泼,深入浅出。
因此,我们不能因袭传统的阅读文本分类标准,把文艺随笔这种文本简单地当成一般议论文来进行教学。
巢宗祺先生提出要根据文本涉及的思维特征来对文本进行分类,相应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
③文艺随笔的审美特征,也决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成一般的说理性文章。
同时,文艺随笔强烈的文化气息,又决定着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文艺语体的品味能力,感受其活泼灵动的艺术魅力,是其又一教学价值和教学要求所在。
具体就《说“木叶”》而言,教学中必须抓住其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既要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提高阅读中国古诗词的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学习欣赏文艺随笔的方法,培养文艺语体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准确的知识生成:文艺随笔的文章性,决定我们必须落实文本的知识内容。
然而由于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层度不一,实践教学中常常又出现一些误读和曲解。
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是通过《说“木叶”》来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这正是把本文内容错解为了对诗歌的意象阐释。
揭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阐明诗歌鉴赏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才是本文的要义。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
由于文艺随笔中的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对知识的阐释不如一般说明性文字简明系统,教学中还应深入一层帮助学生把握其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
源自日常生活经验的暗示,主要是由概念所反映事物的形态与色彩产生的,正如本文;文化心理的暗示,则是基于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如中国诗文中“松竹梅”常象征着高贵的气节。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并能化为已用。
2、恰当的训练迁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拓展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教学本文,经常见到的拓展,一是由“木叶”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松、竹、梅”等意象的含义;二是由作者对“木叶”的理解提出反思和质疑,甚至去探讨作者对“木叶”的经验阐释是不是一种“套板反应”。
这些拓展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还难以进行跳跃式的拓展,更不可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批判。
就本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拓展,而是迁移,是知识运用上的举一反三。
可以举出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来尝试欣赏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
比如可引导学生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
3、适宜的言语品味:学生进入高中后,将由“读写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文化语言”的学习。
通过文学性、哲学性和科学性语言的学习,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艺随笔表現出的一种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的眼界,一种烛幽显隐、析肌剔骨的笔锋,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像,一种随手拈来、恰到好处的材料使用,都是其语言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类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