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三、本文结构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

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打破了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其次,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了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五、课文分析1、对“咬文嚼字”作者的看法是什么?看看作者例举了什么事例,这些事例证明里作者的什么观点?剧本《屈原》: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引小说《水浒》《红楼梦》)(1)推敲文字——调整思想、感情。

历史《史记》:文字增减,意味不同诗歌“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意蕴更丰富(正面)(2)炼字的难处在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反面)(3)运用文字应严谨,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答:(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3、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答: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答: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5、“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答: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6、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答: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7、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答:(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8、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答: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9、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答: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

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六、语言分析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答:“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

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答:(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七、联想的妙用1、善用联想,意蕴丰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明确: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2、误用联想,易生流弊(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列举的误用联想的例子: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春花秋月”别离——“柳岸灞桥”买卖——“端木遗风”(2)生活中的“套板”随处可见:和XX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动了我的XX、我是XX我怕谁、看上去很X……明确: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4、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明确: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王国维《人间词话》)八、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

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不求甚解邓拓【教学目标】1、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2、体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3、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5、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2、了解知识性杂文的特点;掌握反驳的方法【教学难点】1、归纳知识性杂文的特点2、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马南邨是他的笔名。

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

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