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灾难医学

急诊灾难医学


EMSS的组织与管理
(二)健全国家和地方关于急诊急救的法律法规 是建 立安全有效社会急救和急诊医学长期发展保障的基础。政府
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对建立和建全EMSS、维护伤
病员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EMSS的组织与管理
急救组织在每个社区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和有效的可 操作性。这就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资源(人力、物力、交 通、通讯、急救中心、医院等)的有效协调 EMSS的建立,并使急诊急救工作达到一定水平,不 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行政管理和组织工作落实 到实处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
( critical patient )
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
( acute patient )
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
(emergency patient)
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 非急诊患者 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non-emergency patient)
急 救 的 目 的
• 黄金时间内抢救生命
• 控制病情恶化
• 保护器官功能以期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
医院急诊科建设
• 急诊科在医疗行为中不同于一般科室,具有一些特殊性和要求
–危重病人多,创伤事故病人多,要求分秒必争,不断提高 急救质量及抢救水平
–急诊医护人员要应变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有一定的实践 经验,临床医师要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方能独立担任 急诊工作 –急诊科工作要力求达到标准化、程序化,“急”而不乱, 工作流程合理
件,规定了急诊室(科)的任务、工作方针、组织管理和
开展急诊工作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医院开始设立急诊加
强监护病房(EICU)
中 国 发 展 史
• 1986年 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EM) • 1989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批准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 合急诊医学会》,加入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联合会 (WFSICCM)
生命或需紧急手术者先转送,一般伤情者后转送
• 同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伤病员的情况,对
所属医院进行分工和协调,保证急救医护人员的组成
和物资供应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院前急救技术指标的评价可控制急救医疗服务质量
需 求
院前急救需求
• 急救反应时间
时 间
• 现场抢救时间 • 急救转运时间
效 果
院前急救效果
人力资源与物资供应的保证
• 在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第一目击者(可能为 公民、司机、警察或消防人员等)的作用不容忽视,也就 是说公民的参与在呼救和维持伤病员生命、降低伤亡程度 中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 急救医疗设备和药品等物资的供应,在重大事故中应 有专门责任人负责调配,以满足急救工作的使用。平时应 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储备,实行规范化管理,专 管专用。仪器设备和药品要定期检查维修,做到有备无患, 能及时送达急救现场
最重要、最复杂 的中心环节
处于医院医疗 的第一线,承担 24小时不间断的 各类伤、病员的 急诊和紧急救治
医院急诊的 能力及质量是 医院管理、医 护人员素质和 急救技术水平 的综合体现
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分5类
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生命垂危患者
( fatal patient )
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中一项指标,即要启动相应的响应等级
执行急救的主体
EMSS
现场急救
急救中心
医院急救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
组成体系 主要作用 急救中心☆
各级综合医院
人员
提供院前救治 ↓ 救治延伸到社区 ↓ 医生或现场目击者 (first responder)
EMSS
完整的 EMSS应包括 1.完善的组织管理指挥系统 2.通信系统,有监测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车、船、飞机 等) 3.现场救护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急诊发展的理念是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
病情多变 且复杂 很难明确 临床诊断
救 人
病情危急,重点在立即 抢救生命、稳定病情
治 病
治病”意味首先要明确疾病诊断
急诊“救人治病”原则
抢救 黄金时间
确定诊断
病因治疗
繁杂的检查和 诊断过程是时 间的浪费,要 在医疗制度和 抢救流程规定 救人优先原则
–急诊抢救药品及设备必须齐全好用,药品定品种、定数 量,设备定位置,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期维修, 使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要注意急诊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要关心体贴病人,急病人之所急
–医院急诊工作在院长直接领导下,设有全院各科医护人 员参加的抢救组织,便于紧急会诊和院内抢救工作,遇
• 1972年: 美国国会对急诊医学体系确认
• 1979年: 国际上(WHO)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学 科
中 国 发 展 史
• 1980年: 我国成立了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筹委会。同 年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要求城市 有组织地开展急诊急救工作
• 1983年: 颁布了《城市医院急诊室(科)建立方案》的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综合分析 侧重功能 逆向思维 时限紧迫
急诊医学探 讨当多个器 官功能共同 发生障碍时 机体反应的 新规律
急诊医学将 机体分为若 干功能组成 部分,可能 与器官相关 也可能跨越 解剖器官
急诊考虑问题 顺序:生命危 险吗?可能的 原因?原发病 性质和部位? 注重对急症判 断和紧急处理
急诊医学与灾害医学
急诊科 孙丽
急诊医学与灾害医学
• • • • 急诊医学 急救医学 灾难医学 三者相互交叉重叠,在许多方面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医疗服 务体系之中


• 急诊医学(Emegency Medicine):是近四十多年
来医学领域新发展起来的二级独立医学学科,具有
跨科系、多学科相结合的特点,其重要性、和专业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灾难分级
灾 难 的 定 义:
客观条件异变:给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生态破坏的现象 此异变必须是一种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性事件,多 数为突发性 异变的规模与强度应超出发生地区自救和承受的
能力
突 发共事件分四类分四级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 民政部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 一、二、三、四级逐级递减,级别划分以死亡人数、紧急 转移安置人数和倒塌房屋数量3个指标为标准,只要满足其
急诊医学内涵
急诊医学核心
评估 处理
治疗
判断、救治 急危重症、创伤
预 防 诊断
急诊遵循的流程
评 估 判 断 抢 救 再评估
评估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如有生命危险立 即抢救
无论是否能即 刻做出临床的 诊断
最重要的是评 估病情严重程 度
根据病情采取 相应的救治措 施
救治中继续观 察病情变化、 重复评估治疗 效果
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国内把突
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按人口死亡数与经济损失数:
级别 直接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数 E(微灾) 10人以下 10万以下 D(小灾) 100人以下 10~100万 C(中灾) 1000人以下 100~1000万 B(大灾) 10000人以下 1000~1亿 A(巨灾) 10000人以上1亿以上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 现场生命支持,快速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紧急医疗救援
3. 重大集会和活动中承担预防意外救护 4. 联络急救中心、医院和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5. 参与非专业人员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院前急救的通讯和运输工具
• 通讯:我国急救中心(站)的统一电话号码为 120,畅通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 • 交通运输工具:大范围的人为或自然灾害往往造成重大的 伤亡事故。近距离陆地运输以救护车为主,远距离转运可 使用急救直升机,海难急救可利用急救直升机或快艇。急 救运输工具应按要求装备现代化医疗设备
输、通讯等保障系统的工作
急诊医学发展史

急诊医学是当今最年轻的临床学科之一。其建立 和发展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 准备阶段。1970年美国成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从 此以 后,其发展之快、作用之重要则为整个医学界所 瞩目
世 界 发 展 史
• 19世纪中叶 : 英国开始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进 行管理和 抢救 • 在50年代初: 发达国家建立了初期形式的术后监护病房 • 在60年代: 建立了加强监护病房(ICU),同时在美国开 始逐渐形成了早期的急诊医学
急诊医学强 调“时间窗” 的概念
急诊患者特点
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
急诊患者 特点
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住院治疗
其他专科难以收住院的危重患者
危重病监护
危重病监护(critical care) 在急诊抢救区内具有完备抢救和监护的功能, 即抢救床单位有完备监护设备,能进行生命及器 官功能有效支持
性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

在日常工作中,急诊工作随时都在进行着,能否组织 积极有效的急诊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

急救的一体化服务组织和医疗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医疗和预防水平
• 急诊医学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ICU急救三大部分 • 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病的救治、心肺复苏、急性中毒、 理化及环境因素损伤,以及相关专科急诊的理论和技能都 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 • 是研究和处理各类急性病发病阶段和因此可能发生的急性 器官功能障碍、慢性病急性变、各种创伤的初步处理以及 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同时还需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急救、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