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一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shèng kāi的紫藤花,一股紫藤花香扑鼻而来,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悦和shūchàng。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D.我班学习委员经常向各位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张继科夺得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的原因,是他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
B.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
C.改版后的《新闻联播》,一改过去相对严肃的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让人耳目一新。
D.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是保证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⑥每题1分,第⑦题2分)①多行不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桑榆非晚。
③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
⑤舒活舒活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春》)⑥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_____ ▲______ _。
(《童年的朋友》)⑦辛弃疾《西江月》一词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
(6分)(1)1876年,____▲____ (国籍)文学史上诞生了一部充满童趣的小说,这就是____▲____(人名)写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2分)(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结合小说的有关情节谈一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印第安人乔在坟地杀死鲁宾逊医生,表面原因是鲁宾逊不肯多付五块钱,其实乔早就对鲁宾逊怀恨在心,请写出具体原因。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8分)你班开展了“狼”专题活动,你积极投身其中:(1)写出含有“狼”字的两个成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动物往往会被作家赋予人的性格,如蒲松龄在《狼》中认为“狼亦黠矣”,毕淑敏在《母狼的智慧》中认为“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你觉得用怎样的词语来描绘狼这样的野兽?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或所闻或所读阐述理由。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4分)【材料一】近两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边境草原冬季遭受严重雪灾,常闹狼患,狼群一次咬死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羊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赔偿机制,多数受损牧户只能“自认倒霉”,独自承担损失。
牧民无奈,只好自想办法,阻止狼的袭击。
【材料二】专家认为,真正与狼相对应的“羊”其实应为野生黄羊。
由于人类活动严重扰乱了黄羊的迁徙路线,导致黄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从而使生物链中的“狼羊”数量严重失衡,狼为了生存,就只能改为袭击家养牲畜。
①对以上两则材料进行探究活动,你得出哪些探究结果?(不少于两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牧民老王因为自家的羊多次被狼咬死,损失惨重,产生捕杀狼的念头。
针对他的想法,你该怎样有效地劝阻他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共60分)(一)阅读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一诗,完成第7题。
(6分)屋上春鸠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鸠(jiū):斑鸠。
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③觇(chān):探测、察看。
④临觞(shāng)忽不御: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
7.(1)诗中描写了哪些具有春天气息的景物?(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8~11题。
(14分)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皆相②爱。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③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④其义,即为之灭火。
【注】①集:栖息。
②相:副词,表动作的对象偏指一方,可译为“它”或“他”,文中指代鹦鹉。
③侨居:寄居,寄住。
④嘉:赞许,夸奖。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②鹦鹉遥见(▲)③遂入水沾羽(▲)④然吾尝侨居是山(▲)(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A.至之市(《郑人买履》) B.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C.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 D.久之,目似瞑(《狼》)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玉兔号”月球车》,回答12~14题。
(10分)①浩瀚苍穹,璀璨群星,见证了属于中国的“太空大片”。
这部大片的主角——“玉兔”号月球车,实现了中国人与月球首次“零距离接触”的梦想。
②“玉兔”号月球车相貌很威武。
这个“宝贝疙瘩”“身材”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米,高1.1米,重140公斤,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
她的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好似“黄金甲”上的披风。
她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好似哪吒脚下的“风火轮”。
此外,她还有一个长长的“耳朵”——地月对话通信天线;四只敏锐的“眼睛”——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③“玉兔”号月球车工艺很苛刻。
“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难造的“车辆”,整整10年时间,一大批科研人员倾尽心血,完成了这个由移动、电源、热控等八个分系统组成的“杰作”——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和高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月球车。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玉兔”号国产率达到100%。
④“玉兔”号月球车本领很高强。
她的四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
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
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
“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时速约200米。
它的高性能体现在越障能力和通过性,而不是追求高速度。
她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此外,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玉兔”号月球车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
12.“玉兔”号月球车有哪些显著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玉兔’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时速约200米”,句中的“约”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回答15~17题。
(10分)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
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
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经典好书,如同“好米”。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