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壳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矿物的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金刚石、石墨、自然金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方铅矿、黄铜矿、雄黄、雌黄3.卤化物:萤石、石盐、钾石盐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刚玉、磁铁矿、石英5.含氧盐: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英、滑石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1)概念: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2)矿产资源的特点:⑴数量的有限性;⑵分布的不均衡性;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又称构造运动。
按向量分为三类:①水平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
又称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上升或沉降。
又称造陆运动。
③旋扭运动即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的结合。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如何应对地质灾害?1、概念: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2、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带、东非大裂谷带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4、1)加强监测和预报;2)加强对地震和火山的科学研究;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4)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主要分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个部分6、地质年代的单位有?相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和绝对地质年代(放射性同位素)第三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地球大气由多种物质混合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
1、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8—18km。
特点——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 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 高度为中间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 高空为暖层。
特点——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
5、散逸层(外层):800 —约3000km 的大气层。
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
2、大气污染的概念、成因、产生的影响、治理的对策;(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大气污染概念: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等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原因:自然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蒸发、植物花粉传播等;人为原因如工业生产、生活以及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的烟、粉尘、废气等。
常见的有害污染:SO2 、CO、HF、氮氧化物、HC I、碳氢化合物、煤粉尘及放射性物质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天气和气候异常。
大气污染治理:1)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2)科学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3)改进油品质量,改进机动车尾气处理装置,提高公共交通比例;4)加强对供热和秸秆焚烧的监测,加强大气污染的立法和执法力度,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
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云、降水、水平能见度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降水的类型;凝结物类型:地表面:霜与露、雾凇与雨凇大气:雾与云降水类型:1、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上升,冷却凝结形成积雨云而降雨,常伴随雷电现象,又称热雷雨;赤道常年可见,我国夏季常见;2、地形雨:暖湿气流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冷却凝结而降水。
山地迎风坡常形成多雨中心,而背风坡则由于焚风效应,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3、锋面雨(气旋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气流沿锋面抬升凝结成雨。
降水范围广、时间长。
在温带很常见;4、台风雨: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夏秋季常见;5、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逆温的概念和类型;概念: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部分,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作用:对地表失去的热量(能)起到了补偿作用,因而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6、气压场的类型有: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和高压脊、鞍形气压场;7、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有:气压梯度力(水平与垂直)、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指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此称为白贝罗风压定律。
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G、地转偏向力A和惯性离心力C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
8、全球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布形式(7个气压带6个风带6个环流圈);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太阳辐射热力作用(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有地球自转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了三圈、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对我国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4个大气活动中心分别是:西太平洋高压、阿留申低压和亚洲高压、亚洲低压;9、季风环流的概念和类型;地方性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类型。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东亚季风●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西南季风(又称印度季风或南亚季风)●地形作用——高原季风局地环流:指由于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受热不均等而产生的小范围环流,也称地方性风系。
1、海陆风:白天,地面风由海向陆,上层风则由陆向海;夜晚风向相反;2、山谷风: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晚风向相反;3、焚风: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很多、干燥很多。
在山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4、布拉风:从高原或山地向邻近平原倾泻而下的寒冷暴风称为布拉风5、峡谷风:当气流从开阔地进入峡谷口时出现的一种地方性风。
10、气候的概念、天气的概念;气团概念、气团按热力性质的分类气候的概念: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对我国有影响的气团是: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热力分类法: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称为冷气团。
锋的概念和类型。
锋指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过渡带。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可分为:①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②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③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④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相遇合并所形成的锋。
11、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梅雨的形成条件和天气特征。
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称为气旋;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称为反气旋。
形成条件: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ºN;稳定的西风带环流和弱冷空气不断南下,出现准静止锋。
天气特征:梅雨前:云量增多增厚日照少,辐射减小(地面反潮),地面风微弱,气压低,闷热。
梅雨期:产生持续性降水,时有大雨或暴雨或小雨(降水占全年40—50%左右)。
出现时晴、时阴、时冷、时暖天气。
梅雨后:受副高中心影响,天气转晴,雨带北移。
12、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概念和区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概念;厄尔尼诺:厄尔尼诺一词是指大范围的海洋异常现象,即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增温(连续 6 个月高于多年平均温度0.5℃以上)的现象。
(暖水事件)拉尼娜: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连续 6 个月低于多年平均温度0.5℃以下)的现象。
(冷水事件)。
13、小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周围乡村气温较城市低●对空气影响:城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较乡村多,霾现象明显。
●对辐射、气温影响:大气污染物质既吸收70—80%地面长波辐射和太阳短波辐射,又大大增强逆辐射,使城市气温明显增高,形成“热岛”矗立在空旷农村“海洋”上。
●对气压风影响:气温变化引起城市地表低压、高空高压、乡村相反。
地表风由乡村吹向城市,高空风由城市吹向乡村,形成环流式的“乡村微风”。
城市风较乡村小,并出现乱流,乡村相反。
●对湿度影响:城市干燥下垫面湿度小,乡村相反。
●对云、雾、降水影响:高温下的城市上空大气十分不稳定,易形成热力对流。
水汽充足时,易形成对流云、对流性阵性降水(较乡村持续时间短、雨量大),有“雨岛”之称。
秋冬季近地表易形成雾、霜。
14、气候变化的概念,研究的意义;从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三种类型: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指距今22亿年至1万年前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指1万年左右以来,特别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指近二三百年以来的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概念:主要指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过去与现在的差别和未来的变化。
研究的意义:⑴掌握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⑵按照气候变化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及早预防和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并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造气候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15、试述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辐射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变化①太阳活动;②地球轨道要素变化;2、大气环流的变化3、下垫面的变化①地极移动;②造山运动;③火山活动;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6、气候资源的概念、特点、类型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