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 地貌5.1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 地貌5.1


第 五 章 地 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流水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与冰缘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 一 地貌成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 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 因素。 因素。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流水作用
1、侵蚀作用 指流水破坏地表,并带走地表物质的作用; ◆流水侵蚀的方式: 化学溶蚀——水对可溶性物质的溶解; 化学溶蚀——水对可溶性物质的溶解; 机械侵蚀——流水以其动能使物质脱离 机械侵蚀——流水以其动能使物质脱离 地面,进入水中。
第二章 地貌
地貌的定义
地貌或称地形,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 或称地形 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内动力: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 外动力: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 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 力作用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质、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质、 结构与产状不同, 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出 很大的差别, 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 同。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1. 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 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2. 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建 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阶状结构。 梯田或水平沟使原本平滑的山坡转而具有阶状结构。
地形分析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 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凸形坡:上升>侵蚀; 直线形坡:上升=侵蚀; 凹形坡:上升<侵蚀 或地壳构造长期稳定; S 形坡:稳定→上升; 形坡:稳定→
我国划分标准:海拔
> 5000 m:极高山
3500 ~ 5000 m:高山
1000 ~ 3500 m:中山
(二)风化壳 风化壳: 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 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 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 物)。 1.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厚度差 )风化壳空间上分布呈不连续性, 异也很大,厚者可达100~200m,薄者不足 ; 异也很大,厚者可达 ,薄者不足1m;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 少量残存液体; 少量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 )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 中下层相反, 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 层理; 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分 )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 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可可西里
沙漠公路
沙 漠 公 路 被 流 沙 阻 断
沙漠公路的防护1 沙漠公路的防护1
沙漠公路的防护2 沙漠公路的防护2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滴灌绿化沙漠公路
穿 越 沙 漠 的 铁 路
滑坡治理
滑坡治理工程
南极科考1 南极科考1
1984.12.27.南极长城站建立 1984.12.27.南极长城站建立
结束
现实论
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地 球表面形态是由现在仍起作用的过程的 影响下,缓慢而不断地变化着。 他认为,基本的地貌形态作为地壳 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然后在外力作用下 被破坏、夷平。
地理循环学说
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 营力、时间。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 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 化学风化 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 的新物质的过程。 的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风化又分为: 化学风化又分为: (1)水化作用 ) (2)水解作用 ) (3)氧化作用 ) 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 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提供了反应剂。
滑坡形态示意图
滑坡地貌实例
重 庆 武 隆 山 体 滑 坡 事 故
自 重 庆 晚 报 来 片 图
山 体 滑 坡 巨 石 堵 住 三 千 车 辆
来 源 : 华 商 报 片 图
(三)蠕动 定义: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 o o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15 ~30 的坡 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丹霞山
丹霞山,最高618m 丹霞山,最高618m
鼎湖山
鼎湖山
南京钟山
南京钟山(紫金山) 458.7m 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
南京紫金山
紫金山天文台
广州白云山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
低丘与台地1
千岛湖
低丘与台地2
万绿湖
台地1
台地2
青藏高原
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 构造复杂,总南极科考2
北极黄河站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基地,20040728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基地,20040728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 一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 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地表岩石与矿物在 ): 太阳辐射、大气、 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 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 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 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 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 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 比面积增加、 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 性质不变的过程。 性质不变的过程。
2.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 热带,亚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和硅 铝铁酸性风化壳(高度化学风化) (2)温带森林带--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 壳(中度化学风化) (3)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碳酸盐型中 性至微碱性风化壳(轻中度化学风化) (4)干旱区--碱性风化壳(以物理风化为 主,化学风化很弱) (5)高寒区与极旱荒漠区--残积粗岩屑型
(二)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1.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冰川冰缘作用 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 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条件下 是主要外动力。 是主要外动力。 2.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流水作用是 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 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丰富 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主导外动力,各种流水地貌类型普遍发育。 3.干旱气候条件下,风与间歇性洪流成为主要 干旱气候条件下, 干旱气候条件下 外动力。 外动力。 4.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山地气候与地貌均因高度而异 5.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 同一地区气候变迁和外动力组合发生变化可 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以出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地貌叠置的现象。
二、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山地与丘陵: 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 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 拔高度 500m 以下,高低起伏<200m 的正地形。 500m 以下,高低起伏<200m ◆高原与平原: 都是大面积的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的地形;高 原一般海拔高度>1000m 而平原则<200m 原一般海拔高度>1000m,而平原则<200m(内陆 海拔几百米的平原称为高平原,如成都平原)。 ◆盆地: 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盆状负地形,是升降差异运 动的产物。
中山
黄山莲花峰,1873m 黄山莲花峰,1873m
恒山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北岳山西恒山,2017m
泰山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东岳山东泰山,1545m
华山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西岳陕西华山,2200m
嵩山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中岳河南嵩山,1590m
衡山
湖南衡山,1290m 湖南衡山,1290m
• 三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 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 对其它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 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 状况复杂化; 状况复杂化;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二) 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500 ~ 1000 m:低山 < 500 m:丘陵 (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300 m)
昆 仑 山 玉 珠 峰
青藏高原雪山
珠穆朗玛峰
8848.13m(中国,19750723); 8848.13m(中国,19750723); 8850m(美国,1999); 8850m(美国,1999); 8844.43m(中国,20051009); 8844.43m(中国,20051009); 1300万年前,最高达12000m 1300万年前,最高达12000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