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操作规程
1 目的
通过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规范献血不良反应的
处理操作,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安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
3 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准备
采血车上应设置休息区为献血者提供献血不良反应处理场所及保护献血者隐
私,由专人处置献血不良反应并全程监护,防止献血者发生意外伤害。
准备处
理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急救药品清单上包括葡萄糖口服液、生理盐水、
敷贴、棉签、0.5%碘伏。
急救药品要求每周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4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4.1 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使其懂得献血常识,减轻献血者的顾虑。
创造安静、舒
适的献血环境,采血人员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给献血
者以心理安慰,教会他们放松的技巧。
4.2 严格进行献血前的征询及体格检查,对于近期睡眠不足,空腹的献血者,应嘱
咐其先进食,并保持充足睡眠后再献血;对于以往有晕血症及发生过献血反应
的献血者,应进行细心的心理疏导,保持心情放松,减轻心理压力。
4.3 采血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穿刺准确,动作轻柔,使静脉穿刺一针率达到
100%,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或增加献血者的紧张害怕心理,减少局部疼痛
和采血中的血流不畅等现象。
5 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5.1 急救药品及材料:葡萄糖口服液、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消毒棉签、0.5%
碘伏、氧气袋、开水、一次性口杯、一次性吸氧管、生活垃圾桶。
5.2 献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处理
5.2.1 穿刺不佳造成局部血肿的处理措施为:停止采血,拔出针头,用敷料紧压穿刺
点,让献血者将手臂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穿刺造成的血肿应持续按压至少
15 分钟,嘱咐献血者24小时内应局部冷敷,24小时后改为局部热敷。
5.2.2 轻度献血不良反应
5.2.2.1 主要症状:表现为血管迷走神经症状,仍有知觉。
包括紧张焦虑、呼吸心跳加
快、面色苍白并伴有轻度出汗、眩晕或连续的哈欠、恶心呕吐。
5.2.2.2 处理措施:立即停止献血,医务人员帮助献血者穿刺部位止血,将其扶至休息
区长椅处躺下,采取头低脚高位,将献血者脚部垫高,降低头部以增加脑部供
血,同时向献血者提供50%高渗葡萄糖或糖水,并告知这种反应是很常见的,
并非他们的身体状况有问题,充分休息后,症状可立即解除。
5.2.2.3 待症状消除后,医务人员为献血者测量血压、脉搏,完全恢复正常后才可允许
献血者离开。
24小时内应电话回访并记录。
5.2.3 中度献血不良反应
5.2.3.1 主要症状:渐进的轻度反应导致失去知觉。
包括失去知觉、长时间无知觉、脉
搏减慢(可因血量减少而难以发觉)、浅表呼吸。
5.2.3.2 处理措施:立即停止献血,医护人员帮助献血者穿刺部位止血,将其扶至休息
区长椅处躺下,采取头低脚高位,将献血者脚部垫高,降低头部以增加脑部供
血,同时向献血者提供50%高渗葡萄糖或糖水,头部斜侧,旁边放一容器以
防
呕吐,为献血者测量血压、脉搏。
如果症状未减轻,立即呼叫120并及时送医
院观察专人陪护。
完全恢复正常后才可允许献血者离开。
24小时内应电话回
访。
5.2.4 重度献血不良反应
5.2.4.1 主要症状:惊厥伴有晕厥,惊厥可由各种症状和迷走神经刺激引起,且无先兆。
表现为四肢、躯干与颜面骨骼肌非自主地阵挛或强直性抽搐,并伴有关节运动
与意识障碍的罕见献血反应。
5.2.4.2 处理措施:立即呼叫120。
立即停止献血,医护人员帮助献血者穿刺部位止血,
使其平卧,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心率、体温的变化,及时送医院观察,安排
专人陪护,在确保献血者恢复正常后,可让其离开,24小时内应电话回访。
5.2.5 换气过度
5.2.5.1 定义:成人每分钟静态换气超过10次,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偶见于献血者
精神过度紧张,表现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但神志清醒。
5.2.5.2 处理措施:指导献血者应平稳缓慢地呼吸,但不要深呼吸。
及时送医院观察,
专人陪护,在确保献血者恢复正常后,可让其离开,24小时内应电话回访5.2.6 意外事故(意外伤害)
5.2.
6.1 定义:由意料外的原因造成的伤害,如献血者晕倒或跌到,导致头部和身体受
伤。
5.2.
6.2 处理措施:立即扶起献血者至安静地方,检查穿刺部位的止血状况,检查献血
者的身体状况,有必要时应由医务人员陪同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安全送其
回家。
当天工作结束后应上门进行回访,以消除他们的顾虑。
5.3 献血不良反应的记录:献血不良反应处置方法填写在献血登记表上,对于献血
不良反应电话回访应及时详细记录。
6 相关文件《血站技术操作规程》
7 记录表单
《无偿献血登记表》
《采血科工作日志》
《初次献血及献血不良反应回访记录》
《献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
编写人:张艳审核人:张艳批准人:曹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