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1-06-01T10:12:41.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敏[导读] 献血反应恢复时间:所有发生献血反应者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恢复时间与反应程度相关。
刘敏(鄂州市中心血站湖北鄂州 4360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378-01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少量献血者发生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
主要反应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气促、出冷汗,严重者出现晕厥、抽搐、甚至休克等。
作为无偿献血血液采集的重要方式之一,街头采血的流动采血车不可避免成为献血反应的高发场所。
在采血车内相对简陋、狭窄、拥挤的空间里,面对众多的初次献血者,如何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出现反应者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无疑对无偿鲜血的宣传和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5月—2007年5月鄂州市中心血站两台流动采血车采血9648人次,发生献血反应186人次。
发生率1.92%。
献血反应者年龄18-42岁,平均24.6岁,其中男性96人次,女性90人次。
2.方法:所有发生献血反应者均为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体格检查和金标法HBsAg快速血液筛查合格后献血的。
献血前经详细询问均无既往病史。
3.将献血反应者按反应程度分为三组。
轻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中度:短暂性意识障碍,晕厥;重度:抽搐,休克。
结果
1.相关因素:献血反应中初次献血者180人次,占96.7%;轻度反应182人次,中度反应4人次,无重度反应;自述休息不好68人次,空腹献血37人次,精神紧张102人次,体质较差25人次。
2.献血反应与献血量:献血反应的发生与采血量(法定标准内)无明显关系。
献血反应者的平均献血量仅为125ml。
3.献血反应恢复时间:所有发生献血反应者均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恢复时间与反应程度相关。
轻度反应者未经药物处理一般在15分钟内恢复。
中度反应者经药物处理后也在30分钟内恢复且无任何后遗症。
讨论
1. 发生献血反应者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往往因多种因素混合而致,而与献血量的多少、性别等无明显关系[1]。
归纳起来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精神紧张:无偿献血虽已成共识,适量献血无损健康的道理也普遍被人们接受,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首次献血者总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顾虑和恐惧的心理,精神紧张也在所难免了。
1.2 休息不好:献血者因多种原因在献血前存在睡眠减少,质量差,体力疲乏未恢复时,容易发生献血反应。
1.3饮食不当:空腹献血是致头晕的主要原因。
不当饮食可增加献血反应的机率。
1.4环境因素:为方便市民的献血,采血车总停在繁华闹市和人流量大的区域。
而车内狭小的空间,混浊的空气,加之喧闹嘈杂的环境,无疑会使发生献血反应者大大增多。
1.5个体反应:体质较弱,有晕血史者常常发生献血反应。
1.6技术因素:采血人员技术不精练,穿刺缓慢,失败或动作粗劣可导致献血者剧烈疼痛,刺激献血者紧张情绪从而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2]。
2.很多献血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为了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必须做到:
2.1宣传血液生理知识,解除献血者思想顾虑,消除其恐惧心理,减轻其紧张情绪。
2.2避免体力疲乏、空腹时献血。
2.3加强采血人员基本功训练,尽可能减少献血者痛苦。
2.4改善献血条件和献血环境,安排好献血秩序。
安静,稳定的环境会使献血者心情愉快,情绪安宁。
2.5体检医师把关,对个人体质较差者劝其不要献血。
2.6特别要警惕迟发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应让献血者休息足够的时间后方可离开。
3.发生献血反应者轻度较多,中度极少,重度罕见,且一般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一旦发生不适时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保护性措施及时处理:
3.1医护人员要从容镇定,不要慌张,及时停止采血,让献血者平卧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取头低足高位,松开衣领处纽扣、领带及裤带,因条件所限不能平卧者应让献血者原位坐着并俯上身于双腿之上,将头自然垂于膝前。
3.2给献血者喝些糖开水,血压明显降低时要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如静脉推注50%葡萄糖水50-100ml等。
3.3中重度反应者应密切观察保护,防止其摔伤或碰伤。
抽搐者应使用开口器,避免其咬伤舌头及口唇,并刺其人中等穴位或肌内注射镇静剂,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必要时转诊救治。
参考文献
[1]刘丽静,周淑珍.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现场处理的体会.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3);67.
[2]唐荣才,纪元鹏.街头无偿献血晕厥的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