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负数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共3课时,本教案为第1课时二、教学课题:负数的认识(1)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课时,从温度和海拔高度引入负数的学习。

学生已有的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最普遍的是天气预报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

例1精心选择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

南京的最低气温刚好是0摄氏度,上海的最低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概念的4摄氏度,怎样用数学的方法分别表示这两个温度,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且不会发生混淆?由此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需要:寻找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并区分上海与北京的不同气温。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在一起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体会正数与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先讲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分别记作+4℃和-4℃,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

再讲“+4”与“-4”的读法,并通过“+4也可以写成4”初步把以前学过的那些大于0的自然数与正数联系起来。

例2用正数表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用负数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虽然学生缺乏海拔高度的知识,但“高于海平面”“低于海平面”等概念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例题采用“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这样的描述表达了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相对高度,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图中把海平面用一条红色虚线凸现,这样,什么是比海平面高、什么是比海平面低,以及需要不同的数来表示和区分这两种数量就显而易见了。

通过用+8844米表示海拔8844米,用-155米表示海拔负155米,学生又一次联系实际体会到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他们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就更丰富了。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谈话激趣学生预习小组交流,探究新知小结收获五、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分别举例。

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二、学习例1: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

(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

(3)刻度。

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8%BA%CA %FD%B5%C4%C8%CF%CA%B6%CD%BC%C6%AC&in=15540&cl=2&lm=-1&st=-1&pn=13&rn=1&di=44529 882975&ln=1976&fr=&fm=ala0&fmq=1332159482575_R_D&ic=0&s=&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3&-1&di44529882975&objURLhttp%3A%2F%2Fwww.xj5u. com%2Fxj_admin%2Fxj_bianjiqi%2FEdit%2Fuploadfile%2F2010032755044765.png&fromURL http%3A%2F%%2Fxiazai%2Fkj_xiazai.asp%3Fid%3D47581&W533&H402&T1116 6&S150&TPpng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你知道镇江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albums/1275/1275.html#0$718e25c7ee80c3cfd0006075/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5%D8%C7%F2 %D2%C7%B5%C4%C8%FD%CE%AC%CD%BC&in=6459&cl=2&lm=-1&st=&pn=11&rn=1&di=1771092600& ln=1965&fr=bk&fm=rs7&fmq=133216294218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 ace=&is=&istype=2#pn77&-1&di128692374690&objURLhttp%3A%2F%%2Fpr oimg%2Flyy-1051919.jpg&fromURLhttp%3A%2F%%2Fproduct.php%3Fmenu% 3Dcontent%26id%3D414&W450&H507&T8341&S76&TPjpg4、完成第6页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

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

,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7页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

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8%BA%CA %FD%B5%C4%C8%CF%CA%B6%CD%BC%C6%AC&in=20542&cl=2&lm=-1&st=-1&pn=20&rn=1&di=22323 804960&ln=1976&fr=&fm=ala0&fmq=1332159482575_R_D&ic=0&s=&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20&-1&di22323804960&objURLhttp%3A%2F%2Fwww.frjy.cn%2FUpLoadFiles%2Fnews%2F2008-7%2F2008071521420443869.jpg&fromURLhttp%3A%2F%2F %2Fshuxue%2Fshuxuejiaoxueluxiang%2F2010-12-14%2F11043.html&W517&H414 &T9545&S36&TPjpg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

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0呢?为什么?小结并出示:像+4、19、+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师:(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六、教学反思: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

根据学生对它已有了认知基础。

再加上百度上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不但方便了教师,还指引了教学方向。

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又通过设计大量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再从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应用多种方式,理解新知。

本课力求较好的处理探索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做到能将体现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而那些接受性学习效果好的内容则通过讲授学习,使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辅相成,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