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二、三、人体反射的评定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二、三、人体反射的评定
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一般在妊娠28
周到出生后2个月出现,超过2月?
实训二
1.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 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 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1~2m
2.伸肌伸张反射
实训三
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 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
(一)调正反应
1.颈部调正(调整)反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 上、下肢伸展,被检者头主动或被动向一 侧旋转。 反应:整个身体随着头的旋转而向相同方 向旋转。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间:6m以后。
2.身体调正反射(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 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
7-10. 视觉调整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 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 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 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临床意义:
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一般深 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瘫痪的一 个重要体征。多为器质性病变如周围性瘫痪、 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所 致;
深反射亢进:反射中枢以上部位的损害(皮质 运动区损害、椎体束病变)引起深反射亢进。 因此,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 体征。多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这 是由于脊髓反射弧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 而呈释放现象。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4.交叉性伸展反射Ⅱ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 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在一侧大腿内侧 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 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5.抓握放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卧位,对手掌或脚 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
11. 两栖动物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 下肢伸直、两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 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拥抱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半卧位,检查者 一手置于被检查者颈后部,将头部和躯 干突然向后放下。 反应:上肢外展外旋,伸展 (或屈曲),各手指伸展并外展, 吓哭后双上肢屈曲、 内收并于胸前交叉。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4m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 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 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 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3.交叉性伸展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头部呈中立位,一侧下肢屈曲, 另一侧伸展,将伸展位的下肢 做屈曲动作。
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 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 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俯卧位。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 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 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6.联合反应
定义: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 或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的肢体所产生 的不随意运动反应。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 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
4.仰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 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5.俯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检查脑瘫患 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物。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身体的其 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3m。
消失时间:8~9y。
7.阳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保持立位,让被检 查者脚掌着地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 地。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 (拮抗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 节跖屈。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 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反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性: 特定的反射均在一定阶段出现或消失。 ②损害发生的标志: 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枢神 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
一、脊髓(原始)水平反射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 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受到刺激后肢体 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
骨膜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
(三)病理反射: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所引起或下运动神经元失去高位神经 中枢抑制而释放出的反射现象。
实训三
浅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 还有冲动循脊髓上升至大脑皮质的中央后 回、中央前回,再经皮质下进入椎体束下 行至脊髓前角细胞。
意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椎体束的病变 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即上运动神 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浅 反射减弱或消失。
检查方法: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 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通过 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 (上斜)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 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 保护性伸展反应。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m;
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m; 膝手卧位,出生后9~12m; 站立位,出生后12~21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m;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 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使 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 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
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Ⅱ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 在检查者的腿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 后伸。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 上、下肢伸展,被检查者的头主动或被 动地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 接着两肩旋转,最后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出生18m。
3-6. 头部迷路性调正反应Ⅰ
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 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 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 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③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 症患者。
④一侧腹壁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或脊髓反射中 枢障碍。
⑤老年人、肥胖患者、经产妇,可见两侧腹壁反射 的减弱或消失。
(2)肛门反射
检查方法:用棉签干轻划肛门周围的皮肤。
临床意义: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为正常, 马尾神经损伤情况下反射减弱或消失。
2. 深反射(腱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 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致反射消失。
3.病理反射:
1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椎体束尚未发 育完善,可以出现这些原始保护反射。 以后随着椎体束发育的成熟,这些反射 被抑制。
常用的病理反射检查方法
(1)霍夫曼征(Hoffmann征)
检查方法:腕关节轻度过伸位,检查者用示指和 中指夹住患者中指的第2指骨,用检查者的拇指 向掌侧弹拨中指的指甲。当检查者用手指从掌 面弹拨病人的中指指尖引起各指屈曲反应时, 称特勒姆内征(Tromner征)。
全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 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
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个月?
实训二
前庭外侧核→红核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 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 头部转向一侧。
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 肌张力增高;另一侧上、下肢屈曲,或 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 “击剑”姿势。
3. 保护性伸展反应
定义: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为达到稳定和支持
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 立位(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或被动 地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 护身体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m;
(1)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 呈膝立位以使腹壁松弛。然后用尖端钝 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 上、中、下三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临床意义:
①正常人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脐向腹 壁侧移动。
②上部反射消失见于T7~8脊髓节段病损,中部反 射消失见于T9~10脊髓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 见于T11~12脊髓节段病。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6m。
8.阴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立位,使之成 自我负重位。
反应:伸肌张力未缓解,阳性支持持续 存在。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8m。
三、中脑水平的反应
中脑水平的反应是获得性运动发育 成熟的标志,影响头与身体在空间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