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
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
再试一次。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
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
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
好,再试。
“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评点:三遍朗读,两次指导;根据学情,给出方案:调整语速,读出期盼,读好重音。
技巧点拨,四两千斤。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细细地读,把字词弄懂。
“蒹葭苍苍”,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把注释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
伊人:那人,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如,好像。
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
“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
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更加的艰苦。
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现力,继续,“蒹葭萋萋”——(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高地。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
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继续读,“蒹葭采采”——(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
已:止,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
沚(zhǐ):小块陆地。
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
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
三章其实就是一章。
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
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
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
“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
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
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
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
好,我们各自背诵《蒹葭》,开始。
学生背诵。
师:好吧,古人说:“三章只一意。
”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
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学生齐背。
评点:理解词语,知晓大意,小步轻迈,平稳扎实。
穿插讲析,层层深入,变换节奏,轻盈灵动。
师:谢谢大家。
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
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
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远的地方写起。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
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美感品味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评点: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六个问题,启迪思维,涵盖全面,突出重点。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
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
生1: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应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
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
好,继续说话。
生2: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应该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生3: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朦胧的美感。
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
“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
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
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叠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肯定无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韵味了,读起来让人陶醉。
师:最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这首诗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
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
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
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
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
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
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
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
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
——你呢?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
师:好,我们来看吧。
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
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