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风》教案三篇
《风》教学导案二
教学目的:
⑴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
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⑵正确朗诵课文,选自己喜爱的小节背一背。
⑶积攒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络图片理解“铁环”。
⑷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⑸了解“风”像淘气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攒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领会风的淘气捣蛋,进一步领会小作者对风的喜欢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
花儿见它浅笑。
同学们,你们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但是当风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能马上感觉到。
想和有趣的风交朋友吗?(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板书课习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⑵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⑶检查反应。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动时那点河起波
⑷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⑸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⑴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是啊,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颤动,我们好像看到了青翠的叶片在微风叶闪着亮光,你们能把领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带动作朗诵)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小节就学完了,谁来说说我们方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的?
(生试说)
⑵现在我们就用方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领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应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
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粼粼”。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快乐,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如许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调皮。
能读出风的调皮、心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
我们知道风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
板书设计:
风
《风》教学导案三
一、板书导入,提醒课习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课文,看看小作者从哪里感受到风娃娃的?(板书:风)齐读课习题。
引导学生用“风”一字组多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⑴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诵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小作者从哪里感受到风娃娃的?
⑵集体交流,指名说说。
(1)从树叶颤动可以感受到风来了。
(板书出示)
①生读第一小节,引导树叶“颤动”会是什么样的?(用身体的动作帮助理解“颤动”的意思。
)
②树叶轻轻地颤动,风大吗?
③“树叶颤动”像是在和我们干什么呢?
④齐读此节。
(2)从林木点头可以感受到风来了。
(板书出示)
①生读第二小节,树枝在微微点头,怎样才算微微点头呢?
②假设你们现在变成了这片树林,风儿轻轻吹来,师边用手势做风的动作边叙述:呼呼,风来了。
小朋友身体摆动。
问:你们现在该怎么做?又有什么感受?(理解风大了些)。
③若生答不出,师引导:风娃娃跟方才比,有什么不一样?
④分男女同学比赛读这一节,男同学读时女同学表演,然后交换角色。
(3)从河水起波可以感受到风来了。
(板书出示)
①生读第三小节,想象一下,风会和水做什么游戏呢?
②这一小节又该怎样读的更好,教师边读边用手势做动作。
③喜爱这一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
⑶小结:哇!小作者真细心呀!他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感受到风来了。
⑷那!跟着教师,我们也一起去感受下风,开开心心地读一读全诗吧!
三、细读课文,交流心得
1、找共同点:把三节中雷同的语句用“”勾画出来
(学生观察报告,课件出示)
①每个小节的第一句话是雷同的。
(生读,课件显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齐读此句。
)(理解“谁”就是指“任何人”。
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你、我、他,大家都没有看见过。
风太神秘了!生再齐读此句。
)
②雷同的还有“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了”等词句。
2、师生合作读课文。
(教师读每节雷同的,学生读每节不同的。
)
3、师小结: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从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的时候感觉到风来了,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风?。
手中的笔给他们写信吧!(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森警所处的位置,及他们具体的通讯地址。
)
四、拓展训练,引导创编
⑴找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感受到风?
(师生交流,出示板书)
⑵联络生活当中风无处不在,师生一起观看课件。
⑶争当小小诗人,学生续编诗歌。
出示句式: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了。
(引言:同学们,这首诗歌这么美,惋惜太短了。
教师给它续编了一节,你们看行吗?“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地上落叶悄悄飞舞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扫地了。
”同学们,行吗?你们能不能也像教师这样来编一编呢?)
⑷相机展示作品,师生评价修改。
板书展示:
树叶颤动在那儿
林木点头风正走过
河水起波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