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第3课古代印度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怎样的地理当堂作业
强化补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人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佛教与中国文化
目标升华
1.请在地图中标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将其代表性的成就对号入座
引导探究
1.地图展示古达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从地理位置、河流、气候三方面来得出农业种植的结论。
2.出现小国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3.鼎盛时期王朝: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
讲述阿育王的故事。
4.文明代表——种姓制度
(1)内容:
①婆罗门--掌管祭祀
②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③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初三
课题:第3课古代印度
课时安排:1课时
主备人:肖珊
日期:2018年8月16日
学习目标
了解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法设计
图文结合,史料分析
新课导入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
5.文明代表——佛教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补充乔达摩・悉达多简介和四圣树的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2)发展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④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特点: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
(3)影响:种姓制度不但在当时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对印度后来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
目标引领
1.了解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
2.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独立自学阅读P10-13,思考下列问题:
1.简述古印度的发祥地域情况和发展的历程(出现小国和鼎盛时期)。
2.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3.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理清佛教发展及传播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