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末藩镇割据【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 项。
【答案】 D(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知识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练真题———————————————————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
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
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3.(2017·高考全国卷Ⅰ)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2017·高考全国卷Ⅰ)(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5.(2017·高考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6.(2017·高考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选B。
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B 项正确。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A项错误。
C、D两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
7.(2016·高考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
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
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
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8.(2016·高考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
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
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
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
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
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9.(2016·高考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10.(2016·高考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11.(2015·高考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12.(2015·高考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
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体现古代重视地方吏治,故A项正确。
■练模拟———————————————————1.(2019·临沂普通高考模拟)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
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
这主要体现了(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解析:选C。
依附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地方长官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或者是地方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涉及的是地方长官,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汉时期,长官与僚属之间的隶属关系,说明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与郡县制下的地方权力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西安八校联考)两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其为“持虎子者”,但他们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忠君爱国的思想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