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女性的亲密行为归结为温柔的性挑逗, 男性很容易把友善的微笑当作性吸引。
是性的诱惑还是思考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 1、内因与外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人特征,称 为内归因或本性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 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 归因或情境归因;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 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 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人格特点、能力,工 作性质与任务难度是相对稳定的原因;人的情绪、 气候条件等是易于变化的原因
❖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情绪、努力程度等 为可控原因;智力、工作难度为不Leabharlann 控原因附加资料:韦纳归因理论
稳定性
内因
外因
动机激发
不稳定因素
努力程度
(宜失败归因)
稳定因素
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实例 我职称高是因为我用功 我收入低是因为社会不公
我比我其他人对父母好
即便是80%的丈夫不忠, 我丈夫他不会 我相信韩国的妇女和我一 样每个都做了整容
自我服务偏见可以保持良好感受,如正向错觉一样有利于心理平衡
附加资料:社会偏见
❖ 偏见:是仅仅单独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 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
对自己归因
成功 失败
内控 者
努力 程度 能力
外控 者
命运 机遇
对他人归因 成功 失败
努力 程度 能力
命运 机遇
行为
积极努力 符合社会
期待
消极放弃 寻求救援 赌博碰运
附加资料: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 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 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为运 气和外在因素 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 好 盲目乐观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一、基本概念 ❖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 首因:最初的信息,不熟悉、少见的人之间 近因:最近的信息,熟悉的、亲密的人之间
❖ 1、加法模式 ❖ 2、平均模式 ❖ 3、加权平均模式 ❖ 4、中心品质模式 ;该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
活中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 1、印象管理的概念 ❖ 亦称印象整饰。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
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 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
能力
(宜成功归因)
机遇
有激励
任务难度 无激励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 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归因倾向不同,一些 人认为内部力量的作用,称为内控者,这类人相信自己的努 力可以改变事情,所以积极努力面对困难;一部分人认为是 外部力量的作用,这类人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所以放弃 责任,寻求救助被动面对困难,称为外控者。
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 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 2、印象管理的作用 ❖ 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 成功的印象整饰基础 正确理解情境、他人、角色的社会期 待
四、印象管理
❖ 3、印象管理的策略 ❖ 按社会常模。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因而个体往往
留意修饰外表,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 隐藏自我 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
专栏2-6 中国人的面子
❖ 好面子 中国人文化特征,太好面子使行为依 存他人,人格成长困难
❖ 杨国枢观点 中国人重视“重要他人”(家 人、亲友),在“重要他人”面前注意维护 形象,反之不在乎他人看法。西方人重视 “概念化他人”(一般人),均有影响
❖ 黄国光观点 面子与尊严、地位紧密相连
第三单元 归 因
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 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付“面具”; ❖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例如,教 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 ❖ 投人所好 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 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谄媚、施惠等手段。
❖ 偏见:不宽容的表现,否定的感情和情绪,歧视是 偏见的行为表现
❖ 偏见为何持久:贬损我们不喜欢的群体可以提高我 们的自尊水平,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 能量
❖ 偏见的产生:社会学习、分类与归因错误、刻板印 象
❖ 减少偏见的方法:学会不要仇视、多接触、重新划 分我们—你们的界限、学会向刻板说不、社会影响
❖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 遍需要。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成业余 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 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 法和观念。
附加资料: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痛苦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 ❖ 幸福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堵车 ❖ 有研究发现:西方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
❖ 个体归因常存在偏差
❖ 偏差之一是个体对于他人的成功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好等, 对于他人的失败易归因为内因,如个人能力差,不努力等
❖ 偏差之二是个体对于自己的成功易归因为内因,如有能力和 很努力等,对于自己的失败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差等
❖ 这种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保护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 一、归因的概念
❖ 四、归因原则
❖ 二、行为归因的分类 1、不变性原则
1、内因与外因
2、折扣原则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 3、协变原则
性原因
❖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 控性原因
❖ 三、控制点理论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 2、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认知者好恶评价) 最初的好恶评价像一个光环,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3、刻版印象(已有经验) 以经验归类看法,可以简化社会知觉,以偏概全,容易 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性别刻板影响最多、最强烈:女性数学不行;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 在印象形成中,所选择的信息总是针对认知对象的 各个具体特征,但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 征上面。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时,保持逻辑 与情感的一致性,形成一个总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