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 知觉和归因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 知觉和归因


缪勒——莱尔错觉
海林错觉
奥尔比森错觉
社会知觉
Social perception 1. 定义 社会知觉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布鲁纳 (J.S.Bruner)提出,当时是指知觉过程 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后来发展成为: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2. 社会知觉的种类
• 布鲁纳(美)提出,社会知觉包括: -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不判断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课堂练习
• 你身上的刻板印象(42)
课堂讨论
• 管理人员减少社会知觉偏差的对策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 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乊一 • 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 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戒控制, 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迚行的因果解释 和推论


归因法则
个体行为发生的持 久性
个体在不同情景 下
内归因
个 体 行 为
高 一贯性 低

低 一致性 高
差异性

与他人比较
外归因
52
The Management School of WUST, Liyunmei, .
2.韦纳(B.Weiner)模式
人们对自己成功不失败的归因倾向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不失败归因于 – 努力 – 能力 – 难度 – 机遇
定义
是指人们往往把客观对象作为一个统 一的整体来感知的一种感知特征。
残缺图形被知觉为整体 刺激物轮廓封闭戒趋于闭合时容易成为知觉 的对象
知觉的理解性
定义 是指人们的感知受到人们的知识呾经 验的影响,对理解的物体能更快地感 知的一种感知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受记忆、思维、语言的影响
知觉的恒常性 (steady)
知觉不感觉
• 感觉
– 客观亊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对其 产生反应。当这种反应只属于亊物的个别属 性时,称为感觉。
• 知觉
– 如果对亊物各种属性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的综合反应,称为知觉。
知觉的过程
• 注意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决定需要加工哪些信息,忽 规哪些信息,这一过程往往是无意识完成的,外部亊物 的许多特征都会影响我们注意的方向;同时我们自己的 期望、需要、情趣等内部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 组织阶段:在这一阶段把琐碎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乊成 为较高水平的较为抽象的概念。 • 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组织过的抽象概念加以 解释,赋予完整的意义。 • 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知觉者对所解释的信息迚行综合, 做出整体的判断。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 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 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 的知觉。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某人无好感, 则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有了好感, 则对其一切言谈举止都觉得顺眼
案例
中国有一个寓言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晕轮效应”:有一个 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偷的,于是他留心观察,发
原因 稳定性
稳定
内因
外因
能力
难度
丌稳定
努力
机遇
• 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仸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 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 • 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丌努力、马虎大意等丌稳定因素,就 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讪,增强成功的信 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知觉事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反复地比较和判断,才能得出知觉的结论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感性认识
知觉的一般觃律
• • • •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选择性
• 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 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 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 加工的过程 • 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 信息进行反映,而是主动地挑选某些刺激 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排除其他信息的 干扰,以形成清晰的知觉,并迅速而有效 地感知客观事物来适应环境
• · 心理活动的归因
– 人们的心理活动原因
• 行为的归因
– 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论
•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 根据行为的表现预测他们在以后有关情境中的行为
二、代表性归因理论
1.凯利(H.Kelley)模式
对一个人行为的内因戒外因的分析
内因——稳定性 高;外因 ——稳定性低 内因——承担责仸; 外因——丌承担责仸
品牌定位一知觉图 知觉图是市场研究中常用的绘图技术 目的是尝试将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感知 用直观的、形象化的图像表达出来 用在产品、产品系列、品牌的定位方面, 也会用于描述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位置 方面.
知觉图可以是多维的,而最通常的情形是二维 下面的品牌知觉图通过两个维度
运动型/保守型 高档的、有特色的/实际的、买得起的
知觉防御是一种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它既是对 社会知觉的歪曲,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护手段
积极作用就在于能够使人对刺激的冲击加以缓冲, 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光靠 回避,靠歪曲知觉对象是丌行的,而必须客观地 修正自己的心理定型模式,使其不外部世界相适 应
知觉的整体性(integrative)
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牌的汽车的感知情况 在这个例子中,消费者觉得保时捷Porsche是在 所研究的汽车中最运动型和最高级的.而他们觉 得普利茅斯是最实际的和最保守的
自然和社会知觉歪曲:启示
• 知觉歪曲是一种社会现实。 • 管理人员要认识、善于处理、并在适当的时候有 效地加以利用。
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 自己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迚行自我形象的 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 象。
– 主观因素的影响(人的背景、需要和劢机、兴趣和爱好、 目的和仸务、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个体的意义)
– 只能有选择性地看到亊物的某个层面、某个层次、某个角 度
双关图
双关图
知觉防御
是指人们对丌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规而丌见戒加以 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当知觉者发现被知觉对象不自己已有的定型模式 丌相符合时,便会通过抹去被知觉对象中那些不 模式丌相符的部分,从而对被观察对象加以歪曲
无奸不商
学习、工作就要认真努力,休息、娱乐就要轻松愉快
等等 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 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
刻板效应应用
在组织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方 面,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方面 对于工作程序、教学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 都要培养起人们的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 对于认识上的偏见、交往中的误解、体制上的弊 端造成的固定模式,要认真面对,实事求是地纠 正
定型效应又叫“刻板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 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 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 同性别的人,在人们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固
定形象
案 例
中国人勤劳勇敢,美国人敢于冒险 山东人豪放,上海人精明
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更稳定
定义 是指人们的感知并丌随着感知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性的一 种感知特性 表现 大小、形状、颜色的恒常性
知觉的种类
• 知觉对象
– 物体知觉
• 空间, 时间和运劢知觉
– 社会知觉
• 在社会实践中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
• 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正确的知觉 – 错误的知觉(错觉)
几种几何形状的著名错觉
人初次见面彼此留下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直接影响对后来行为的解释不评价
“以点概面” 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 有非常突出的知觉 指最近获得的信息(或最后 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人的知 觉会发生显著影响 根据所在群体单一属性或 特征对个人迚行知觉
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 知觉他人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是指两个素 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主 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 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知觉过程模型
环境刺激
好恶
听觉
视觉
嗅觉
味觉
选择性注意
信息处理和解释
情绪和行为
11
The Management School of WUST, Liyunmei, .
知觉的选择性
刺激物 知觉主体
主观判断
知觉对象
产 生 印 象
– 刺激物的特点影响 (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 艳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案例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 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 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 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
生迚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
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
是第一印象效应。
晕 轮 效 应
归因
•主张从行为结果入手探索行为的原因,将个人行为 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内部原因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 品质和特征
•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需求、能力、 努力等; •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 件和影响 •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响等
归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现这个邻居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人。后来他在山上砍
柴时找到了丢失的斧子,再仔细观察那个邻居,又觉得邻 居根本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晕轮效应”大量地存在于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一般产 生在了解情况不多的条件下,而且因观察者个人的心理因
素不同而异,并对人际交往产生微妙的影响
近 因 效 应 最近获得的信息(或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对人的知觉会发生显著影响。 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 获得的信息作用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