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文献综述《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是四大名著中艺术价值最高,也是争议最多的一部。
它的争议不仅体现在作者的不确定和版本的复杂多样上,更多的是在于主旨、人物、情节这样一些小说的重要部分。
正是因为有这些争议,所以《红楼梦》的研究空间十分广泛。
为什么《红楼梦》的争议会如此之多呢?主要因为作者的“假语存”和“真事隐”,作者故意把作品写的真真假假、寓褒与贬、寓贬与褒,处处留白,处处隐语,含蓄与留白结合,加之《红楼梦》在传抄过程中错漏,就造成了“真事隐”,后人难以从中看出作者真意。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研究学者众多,而且研究范围广泛,出版的书籍、发表的论文多如牛毛,大家的见解也各具特色,然而《红楼梦》研究却始终没有一个能够说服众家的定论,所以红学仍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对于这样一部巨作来说,也许它的“真意”究竟是什么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有着无限瑰丽的艺术价值和代表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
现在我以当前出版的红学著作,就学术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做以下文献综述。
纵观当今红学界,对《红楼梦》的研究最多的应该是人物研究和版本溯源,而这两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索隐、语言、艺术价值等。
本文从版本论、人物论、揭秘、审美倾向、诗词、索隐等十三方面对《红楼梦》研究作综合述评,以便于了解红学研究现状,并为今后对《红楼梦》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一、版本论1、红楼梦版本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红楼梦诗话》)2007年1月第一版内容:详细论述了《红楼梦》的版本及流变,有早期钞本(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杨继振藏本、清某王府旧藏本、戚蓼生序本、梦觉主人序本、舒元炜序本、俄罗斯亚洲研究所藏本、郑振铎藏本、靖氏藏本、梓印本等等。
我的评价:《红楼梦》的版本很多,各种版本的差异也很大,对各种版本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中发掘曹雪芹的原意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其中高鹗的修补部分是研究空间最大的,也是歧义最多的,分清高鹗部分和曹雪芹部分很重要,我们可以了解曹雪芹本意,也可以通过高鹗来了解曹雪芹,毕竟高鹗离曹雪芹的时代更近,更能读懂曹雪芹。
2、红楼梦版本辨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杨传镛2007年1月第一版内容:对底本在曹雪芹尚在世时抄出的甲戌、已卯、庚辰三种早期抄本的关系及其流变的论述、实例佐证,以及传抄过程出现的错误和遗漏。
3、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张国星编辽海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内容:(1)胡适:《红楼梦》版本及考证。
(2)鲁迅:《红楼梦》成书、版本与内容。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包括《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知识等。
4、红楼梦评论王国维1904年4月发表在《教育杂志》内容:从美学角度讨论《红楼梦》的悲剧性,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5、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2月北京重印第一版内容: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梗概;评估其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并对其思想艺术进行分析;概述并评论《红楼梦》研究状况;依据胡适的考证结果对作者和版本进行介绍;介绍《红楼梦》续书情况。
认为《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6、红楼梦魇张爱玲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内容:《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高鹗、晴雯和畹君和初详、二详、三详、四详、五详《红楼梦》,分别论述全抄本,甲戌本和庚辰本的年份,是创作不是自传,改写与遗稿,旧时真本。
二、人物论1、红楼梦人物谈——胡文彬论红楼梦胡文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内容:本书研究了贾宝玉、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金陵十二钗副册人物、贾母、贾府内外的夫人婆子、贾政和贾府内外的爷们儿一干人等的特点。
作者认为《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既有个人的热情,又有象征性的东西;《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人物情态描写传神,可辑成“中国情态大全”——人物“情态”与人物心理活动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结合完美,其中的一人多态,尤其是情态转变更为生动传神,而且有主配角之分,多角度的人物情态使得《红楼梦》人物饱满、鲜活、生动。
我的评价:作者认为刘姥姥“村而不俗”,她是“丑角,而不是“傻角”,她说的笑话在别人听来可笑,但她自己说笑时眼里闪动的是泪光,她的心里在流泪,刘姥姥的“谐”是人生经验的痕迹,是她“大智若愚”的艺术表现,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
我很赞同作者的这种说法,刘姥姥出现在大观园,给了我们一种鲜明的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强烈对比,让我们更易于看到贾府奢侈浪费的腐朽生活和当时社会的巨大贫富差距,刘姥姥用她的谐趣带给我们乐趣,也带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
贾府衰败后,她对巧姐的救助又展现了她有恩必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高尚人格,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出场不多,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2、贾宝玉李正学中华书局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内容:作者整理前人对贾宝玉的研究,从命名取义、原型、形象系统、言语、诗才、意淫、爱情观、人生观、双性特征、性格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评价:本书对前人就贾宝玉的研究作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评述,方便我们从中了解贾宝玉这一重要人物形象,了解红学的贾宝玉研究现状。
例如评述贾宝玉的双性特征时,作者总结“‘此身不信属男儿’,宝玉‘在潜意识中以女子自居’,在形象上‘接近于女子气质’,在饮食上不能找到‘男子气质的动力’,又有‘女人心理特征’”,这是对他人评价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综合表述——“此身不信属男儿”是杨伟屏在《红楼梦戏咏》里对宝玉的评价,“在潜意识中以女子自居”出自宋淇的《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等等,并没有太多自己的观点,但是作者确实对这些评述作了归纳总结,利于我们综合了解宝玉形象。
3、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国际文化服务社1948年版内容:王昆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红楼梦》,带有极强的政治倾向,以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为重心,认为曹雪芹“对人物的出身、历史、生活环境的叙述、描写,一般都具体、明确,刻画出他们有血有肉的精神面貌,对某些人物更写出他们在生活和斗争中的思想倾向和变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人物的不同态度认识作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4、名家图说红楼人物系列(包括名家图说贾宝玉、名家图说林黛玉、名家图说薛宝钗、名家图说史湘云、名家图说王熙凤、名家图说秦可卿、名家图说李纨、名家图说妙玉、名家图说元迎探惜、名家图说四大丫鬟)名家图说元迎探惜文化艺术出版社王翠艳编2007年3月第一版内容: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迎春侯门艳质同蒲柳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原应叹息5、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文化艺术出版社李希凡、李萌2006年6月第一版内容:对贾母、贾政、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贾宝玉、金陵十二钗、众丫鬟小厮管家娘子、尤氏姐妹、刘姥姥、焦大等红楼大小角色进行了详尽论述。
6、红楼小讲周汝昌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内容:以小讲的方式主要讲述《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以及版本异同、写作手法、贾府事败的根由、《红楼》花品、“一僧一道”索隐等。
作者认为《红楼梦》中包含了天、地、人、物四者的关系,“人”的起源,人的具有“灵性”的两大表现:感情与才华的问题,才之得用与屈抑,情的真义与俗义的问题,情语“理”“礼”的矛盾统一的社会道德问题……曹雪芹特别器重赏爱女儿的真才情——“聪明灵秀之气”,表现出对他所处时代不幸女子的怜爱;《红楼梦》的伟大在于文笔艺术充满特色和独创,还在于它对中华文化的继承、综合、延伸、运化、发展;贾府事败的根由在于诸王的矛盾斗争等等。
7、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十二钗典评西岭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内容:孤标傲世偕谁隐黛玉篇淡极使知花更艳宝钗篇每到红时便成灰元春篇日边红杏倚云栽探春篇惟大英雄能本色湘云篇入世冷挑红雪去妙玉篇幽窗棋罢指悠凉迎春篇缁衣顿改昔年妆惜春篇哭向金陵事更哀熙凤篇柳暗花明又一村巧姐篇自是霜娥偏爱冷李纨篇画梁春尽落香尘可卿篇红楼梦的金玉女儿论金陵十二钗副册猜想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猜想作者认为黛玉并非小性子,而且因其性格的缘故,常常被别人拿来做“挡箭牌”圆谎,作者还例证脂砚斋绝非女子。
三、揭秘1、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内容:作者认为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不是曹雪芹和高鹗合著的,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文字迷失了,但是红学当中有一个分支,叫探佚学,通过研究者的探佚,是能够把八十回后的一些情节、书中若干人物的最后结局等揭示出来的;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要读古本《红楼梦》。
我的评价:我认为通行本《红楼梦》虽然不能代表曹雪芹的全部思想,但它始终是一部完整的《红楼梦》,是在曹雪芹创作基础上修补的,具有别的版本所没有的魅力,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不能一味否定或肯定某一个版本。
2、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刘心武第一部:2005年11月第二版第二部:2005年12月第一版第四部宝钗湘云之谜暨红楼心语:2007年11月第一版内容:贾府婚配之谜,红楼人物身世、人格、结局、情爱、原型、死亡、命运等谜,黛、钗合一之谜,玉石之谜,太虚幻境四仙姑命名之谜,情榜之谜,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谜等。
四、人生大全、处世哲学1、红楼梦人生解码:情场、职场、官场、商场团结出版社吴明月2009年4月第一版内容:领略情场风韵(三角恋、暗恋、吃醋、婚姻……)、把握职场际遇(加薪与裁员,求职面试……)、洞察官场玄机(糊涂官、官腔、官账、官司……)、掌握商场秘诀(让利、正当竞争、女士优先、不售假货……)我的评价:《红楼梦》中富含大量甚至是全面的处世哲学,人生必定会涉及到的情场、职场、官场、商场都能从中找到一些潜在的原则和道理,解读《红楼梦》对我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五、后四十回1、眼前春色梦中人:林语堂平心论红楼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内容:作者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在曹雪芹未定稿的基础上修补的,而非高鹗个人创作;《红楼梦》的伟大在于结构;《红楼梦》的人物年龄混乱,但巧姐年龄并非如俞平伯考证的忽大忽小;对俞平伯否认高鹗作伪原文的一些观点……我的评价:我认为高鹗或者说颇存争议的后四十回作者是建立在其对《红楼梦》原著的理解、研究上修改或创作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重要着手点,虽然后四十回在语言等细节处大不如前八十回,但是它大致遵循了前八十回的情节设置,而且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无论它的作者是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六、审美倾向1、红楼艺境探奇重庆出版社周汝昌1986年12月第一版内容: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着手,谈及作家的审美倾向、多重“主题”的悲剧形态特征、情节的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的艺术工力、人物感情形态的刻画、对女儿外形描绘的自然美、意境创造、人物语言特色、诗词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等众多方面,突出阐释了《红楼梦》的艺术创新手法和浓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