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个月婴儿的家庭训练方案

第6个月婴儿的家庭训练方案

第6个月(181天—210天)婴儿的家庭训练方案 1.大运动训练 J1D701连续翻滚2—3圈 目的:翻身需要头、躯干和四肢的协调动作以及前庭、小脑的平衡功能,连续翻身又是婴儿移动身体位置的第一种方式,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对婴儿的运动发育有促进作用。 方法: (1)婴儿置仰卧位,训练者用玩具在一侧逗引,引导其侧翻,再翻到俯卧位,再用玩具吸引婴儿从俯卧又翻到仰卧位。反复训练,直到把玩具放在远处时,婴儿能连续滚翻2—3圈,取到玩具。必要时训练者可以给些帮助,轻轻推动婴儿的肩部或臀部,诱发婴儿翻身。 (2)将婴儿仰卧在一块倾斜的板的上端,利用斜面的帮助,再用玩具引诱,让婴儿在斜面板上由仰卧滚转至俯卧,再翻转到仰卧,连续翻滚2—3圈。 注意点: (1)翻身时要保持头部姿势正确,能自行控制头部活动,手脚动作协调。 (2)注意安全,在床上翻身时要防止跌落,一般在铺有地毯或塑料泡沫块的地上进行为好。 J1D702前倾坐 目的:这是坐位运动的开始训练,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婴儿坐位时眼睛的视野比卧位时开阔,双手的活动也自由得多,是婴儿运动发育的一个新阶段。 方法: (1)让婴儿坐在地上,双腿伸直,双手向前支撑,呈前倾坐姿势。用玩具或音乐声在儿童前方吸引他坐稳。如果婴儿的双手没有力量支撑上身,训练者可以扶住婴儿的上臂,帮助上臂伸直、支撑,保持前倾坐姿势。 (2)婴儿能前倾坐时,在其前方放玩具,训练者可固定婴儿的一手,协助婴儿抬起另一手去拿玩具,使婴儿能单手支撑前倾坐。 (3)在婴儿前方放一个皮球,让婴儿双手拿起皮球,逐步能直起后背坐稳。 注意点: (1)刚会坐的婴儿不能坐得过久,开始时可坐5—10分钟,逐步增加,一般每次不超过10—20分钟。 (2)坐位时下肢伸直,髋关节应屈曲90º,头部控制要好。

J1D703向前腹爬 目的:腹爬是继翻滚后婴儿主动地移动身体的又一个动作,是手足爬的前驱动作。可以扩大婴儿的活动范围,促进动作发育,训练手足协调功能,锻炼上肢和背腰部肌肉功能。 方法: (1)婴儿俯卧,前面用玩具逗引,使婴儿伸手去拿,然后将玩具一步一步放远,吸引婴儿向前移动身体去拿玩具。 (2)将婴儿俯卧在地毯上,前面放置玩具,训练者扶住婴儿双脚轮流向前屈曲,使婴儿身体向前移动,可以拿到前面的玩具。 (3)让婴儿腹部俯卧在小滑板上,前面用玩具逗引,鼓励婴儿用双手向前爬行,利用小滑板帮助婴儿体会爬行的感觉。 (4)将婴儿俯卧在一个大圆筒里,训练者在一端用玩具逗引或呼唤婴儿名字,吸引婴儿爬出圆筒。 注意点: (1)腹爬的前提是手能支撑住上身的质量,上、下肢活动自如,能屈曲和伸直。 (2)从训练开始就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腹爬姿势及手足的动作协调,即右手向前伸时屈曲左下肢。 (3)在训练中要注意安全保护,尤其在床上或训练桌上训练时要防止跌落伤害的发生。

J1D704直背坐 目的:坐位是婴儿动作发育的一个里程碑,表明颈部和腰背部肌肉已发育有力,能支持头和上身质量。婴儿坐起来后,视觉范围扩大,双手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婴儿的智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坐位有两种姿势,一是静态坐,婴儿保持稳定的直背坐姿,头可以左右看,两手可玩玩具;另一是动态坐,婴儿在坐位时可以左右转身,双手能在左右方向玩玩具。一般情况下静态坐在6—7个月出现,动态坐要到8—9个月才出现,早期训练可提早出现。 方法: (1)扶婴儿坐在地上,开始时婴儿双手向前撑住两腿或地上,呈前倾坐位,训练者用玩具逗引,使婴儿的头竖立,双手抬起,腰背挺直坐稳,呈直背坐位。必要时训练者可给以帮助,扶住婴儿两肩或轻轻叩击婴儿腰背部,促使婴儿直背坐稳。 (2)婴儿坐在地上,把彩色气球或皮球放在婴儿面前,让他用双手捧起气球,从而保持直背坐的姿势。训练者再把一个大容器先放在婴儿面前,示意婴儿把气球或皮球放进容器中。 (3)把容器放在婴儿一侧,让婴儿捧着气球转过身把气球放入容器中。 注意点: (1)坐位需要头颈部和腰部肌肉能支持头和身体,如果竖头还不稳定,应先训练抬头,待颈肌有力时才训练坐。 (2)把婴儿靠在墙角、椅角或被子中坐着,并不能算是坐,因为他的头可以靠着支持物。所以要先训练抬头和前倾坐,然后再训练直背坐。 (3)直背坐时要求髋关节屈曲90º,膝关节的位置不限。

J1D705坐着向前倾倒时,双手向前按地 目的:训练婴儿的保护性反应和平衡功能以及良好的头部控制能力,这些能力是日后婴儿活动的保证,也是脑功能逐步完善的表现。 方法: (1)婴儿能直背坐后,在其前方放一个大气球,让婴儿向前抱住大气球,身体压住气球,使其有身体前倾的感觉。或在婴儿前方放一些小玩具,吸引婴儿向前伸手按地玩玩具。 (2)婴儿坐位时,训练者轻轻向前推动婴儿的双肩,以刺激他向前伸手,做出前方保护性反应。开始训练时可以先给以口头提示,使婴儿做好准备。 注意点:婴儿的坐姿要正确,推动婴儿不能造成婴儿惊吓。

J1D706举起双手 目的:两手协同动作并能表达出一个意愿,是动作与语言、认知能力发育相结合的表现,注意训练和培养,可以促进语言、动作和认知能力的发育。 方法: (1)在抱婴儿前,先向婴儿伸出双手,说:“抱抱宝宝!”鼓励婴儿将双手伸向训练者,做出求抱的动作,做对了再将婴儿抱起来,并给以鼓励。 (2)利用各种场合训练婴儿做“举手再见”、“拱手谢谢”等动作,先示范,以后扶着婴儿的手做,然后再鼓励婴儿自己做出动作。 注意点:一种新的动作需要反复地训练,并且要及时鼓励和强化,才能成功。

J1D707骑圆滚筒 目的:坐位平衡能力的训练。 方法:让婴儿双腿分开骑在圆滚筒上,两手向前支撑在滚筒上,训练者轻轻左右转动滚筒,使婴儿能在滚筒上坐稳。开始时训练者可以扶住婴儿双肩保持平衡。 注意点:此时婴儿左右平衡能力尚不健全,滚筒滚动幅度要小,并且注意安全。

2.精细动作训练 J1J701两手同时各拿一物 目的:训练手的握持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两手各握一物比双手握一物在发育上是一进步。 方法:婴儿扶坐位或靠坐位,训练者将一个玩具在婴儿眼前晃动,吸引他伸出一手抓握玩具,待握稳后训练者又向婴儿出示一件玩具,使婴儿伸出另一只手握住玩具。如有困难,训练者可给以帮助,用玩具轻触婴儿的手背或轻轻扶住婴儿的腕部或前臂部、上臂部、肩部,协助婴儿手臂伸向玩具,诱导婴儿握物。 注意点:训练要在婴儿高兴的时候进行,使用的玩具的大小要使婴儿能握住,而第二次出示的玩具要更具吸引力,更让婴儿喜爱。

J1J702两手握物对敲 目的:训练眼手协调和手的握持能力,并且表达高兴的情绪。 方法:婴儿扶坐位或靠坐位,训练者依次将两个玩具让婴儿两手分别握住,然后训练者两手握玩具在婴儿面前将玩具对敲并有节奏地敲出声音做示范,使婴儿也能将手中的玩具对敲出声音来。开始时如果婴儿只用玩具敲桌子而不对敲,训练者可以轻轻扶住婴儿的腕、前臂或上臂,帮助其两手将玩具对敲出声音,引起婴儿的兴趣。 注意点:训练时可做示范或给以帮助、动作提示及口头提示,但帮助和提示要逐渐减少。

J1J703把手里的玩具换到另一只手 目的:将物转手是手的技巧的一个进步表现,为能够拿取第二个物体创造了条件。可以训练婴儿抓握物件和抓握后放下以及换手的能力,训练眼、手协调功能。 方法: (1)婴儿置坐位,训练者将一件玩具让婴儿用手握住玩,过一会,将另一件玩具出示在握物的手的前面,婴儿会把玩具转放到另一只手里后,又伸手去抓新的玩具。如果婴儿把玩具丢掉时,训练者可把他丢掉的玩具收掉,经过几次训练后,婴儿知道丢掉了玩具就没有了,于是就会把玩具转到另一只手中。 (2)训练者把一根彩色短木棍(直径2.5cm)让婴儿握住一端,然后引导婴儿用另一只手握住木棍的另一端,再放开原先握物的手,木棍不掉落。以上训练有困难时可给以帮助或口头提示。 注意点:物体的大小形状要适合婴儿抓握,木棍的彩色要鲜艳,以红、绿、黄的单色或双色为好。在训练中所给的帮助要逐渐减少。

J1J704坐着时手伸向玩具并拿住 目的:眼手协调能力和手抓握能力训练。 方法: (1)婴儿置于坐位,训练者将玩具在婴儿面前活动,吸引婴儿能够伸手去抓活动的玩具。 (2)训练者在婴儿面前吹肥皂泡泡,鼓励婴儿伸手去拍、捉肥皂泡,能够把肥皂泡碰破。 注意点: (1)玩具应尽量吸引婴儿并易于抓握。 (2)对于不注视或无反应的婴儿应该注意检查其视觉和肢体的活动能力,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3.语言能力训练 J1Y701在口头指示下用手势语言 目的:手势语言是婴儿语言表达的初级形式,是用动作来表示语言的一种方式,婴儿可以用手势语言与人交往。手势语言出现得早的婴儿,预示他日后学习语言的能力良好,适应性也好些。 方法:利用适当的场景,训练者对婴儿进行手势语言的示范和训练,如父母亲离开时挥手表示“再见”;高兴时拱手表示“谢谢”;点头表示“同意”;抓抓手表示“友好”等,同时以口头语言给以指示。开始训练时可以扶着婴儿的手做动作,逐步减少帮助,仅以口头指示使婴儿做出相应的手势语言。 注意点:手势语言需要反复强化训练才能形成动作和语言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后仍需要反复强化、巩固。训练时要结合一定的场景进行,凭空的口头指示是不能成功的。

J1Y702理解“不要”、“表扬”、和“批评” 目的:宝宝虽然听不懂大人的语言,但能从大人语言的声调和表情中理解大人的意思和心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与大人交流、沟通的效果。例如,得到母亲的亲吻、拥抱,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就会知道自己做对了,得到了表扬;看到母亲板脸或听到大声吆喝,就知道是“不对”、“批评”。这样,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有了语言的意义。往往是先要看表情,以后是听声调又看表情,再后只听声音也能理解了。 方法: (1)在一定的场合,训练者面对婴儿用夸张的表情或声调表示“高兴”或“批评”,使婴儿能够理解或看懂大人的有关批评、表扬和要或不要的语言和表情。 (2)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明确的“高兴”或“不高兴”,“要”或“不要”的表示,表情或声音要适当夸张一些,让孩子看懂或听懂,理解父母的要求。 注意点: (1)婴儿的行为需要强化才能形成和巩固,婴儿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动机同样也需要成人的认同和强化。所以当孩子有反应时,成人应该即时做出明确的回应。 (2)成人做出的表情或发出的声音要统一、明确,让孩子有章可循,建立条件反射。不能一人一个调,一天一个样,上次得表扬的事今天又挨批评了,使孩子难以适从,条件反射形成就难以建立。

J1Y703叫名字有反应 目的:训练婴儿理解和记得自己的名字,培养对特定语言的理解能力。 方法: (1)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着婴儿叫他的名字,当他有反应时,父母亲要抱住他,亲亲他的脸,对他说:“xx,你的名字叫xx,你是xx啊:”反复训练。 (2)训练者用同一个声调叫几个名字,其中夹有婴儿的名字,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果婴儿在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回头看你,表明他能听出自己的名字了。 注意点:婴儿的名字一般先用小名(奶名),但不要用“宝宝”、“毛毛”来训练称呼,因为同名的太多,不容易训练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