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关注并参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探讨,尽快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正确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并能使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积累的过程。
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政治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到底相对以前提高了多少。
这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指标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意志水平是否有所进步,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
教师评价时力求客观,切忌不对每一位学生认真考查,想当然地乱写、乱评。
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能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创造性地应用。
用所掌握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评价的中心环节之一。
在思想政治课一堂课后,如果单一地运用课后练习的方法测试并评价学生掌握多少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评价过程应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即在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综合地出一两个与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并且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解答,答后收而不批收,在上完本章或本节内容后,把学生的作业返回到他们的手中,让他们进行自我批改,以测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期长,范围广,形式多样,不宜通过定时交卷而测试,所以关键在教师如何把握。
教师在把握中应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考评。
三、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课堂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政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考试、课题活动、写小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评价机制力求灵活、科学、系
统、合理,能综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近期状况,以促进学生发展。
比如在政治课课后测试中,通过练习测试学生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政治小论文,测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辩论,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考试评价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还没有找到一种新的考评方法可以完全替代笔试。
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改革中,我们要优化考试制度。
思想政治课考试评价的优化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1.设计开放性试卷。
命题的形式应采取开放性,题目注重基础知识而不死记硬背,题型灵活而应突出能力的培养,考题体现开放性思维而不是一种思路,解答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
2.题目的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理论知识本身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若不与实践相结合,会使学生感到离生活太远而失去其学习价值。
所以,题目应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
做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高度统一。
3.题目具有可操作性。
要使试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消除害怕考试的情绪,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找出答题的方法。
题目切忌生搬硬套,让学生拿着题目,无从下手,即
便下手,也是离题万里或者答案尽是教材中的条条框框,毫无灵活性而言。
五、设计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学科课程学习评价多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即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一个总的评定(或打分或给予等级),评定的结果供升学或毕业证明之用。
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经常性的、伴随教学进程的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主要是用来检查学生学习的进展状况,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改进、调整、完善自己的教学,由此达到改进学生学习的目的。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贯穿于过程之中的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它不以预定的结果为依据来对教学工作施以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参照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来施以评价,这种评价是为改进与完善教学工作本身服务的。
因此,这两种评价是很不相同的。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
教育评价内容即指“评价什么”的问题。
要较高程度地达成评价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和政治学科特点设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目标。
实施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其教育效能,可以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项作为最起码的一级评价指标,再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目标逐级分解,制订出二级评价指标,以使评价内容具体、明确,不空泛,避免产生评价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