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_《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_《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优质课一等奖_《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字词正音:读(dòu)句读郯(tán)郯城,县名苌(cháng)姓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贻(yí)赠送二、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

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

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三、过程设计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⑴ 人为什么要从师?① 学者必有师;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⑵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⑴ 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或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⑵ 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⑶ 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⑷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⑸ 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

(注:大意对即可。

)原文:学者必有师。

⑹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⑺ 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文言知识1、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2、全文串解。

【师说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 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粗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à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二、填空题5、韩愈,字,世称,卒谥,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⑴ 老师的职能是什么?;⑵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⑶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

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四、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1~14题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韩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