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呼吸道感染病毒
始于俄国 始于法国 始于贵州 始于香港 始于东北
一年内席卷全球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死亡约十万人 波及 155 个国家 许多国家受影响 没有明显的暴发流行
一.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 球形或丝状 ,螺旋对称型 RNA(分节段) 核衣壳 NP(核蛋白)
基质蛋白M1 包 膜 宿主膜成分 脂质双层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 2、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Cov进行 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 3、血清学检查:但一般在患病后12天检 出率高,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
四、防治原则
1、对SARS病人及疑似病例进行及时严 格隔离和治疗; 2、特异性疫苗正在研制中; 3、对患者治疗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给予 抗病毒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防止病情 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
2、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由接触病
人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不排除经粪-口等其他 途径 3、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4、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 节痛、干咳、胸闷等;肺部X线片出现明显 病理变化 5、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也 有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其他传染病 血源性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热、乏力、四肢酸痛
自限性疾病 易造成大流行
第1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概述: 有包膜的RNA病毒,呈球形或丝状 人流感病毒:甲、乙、丙型
包括
动物流感病毒:甲、丙型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80 年以后
1.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 2.病毒通过飞沫或人与人直接传播; 3.过程:
V
呼吸道上皮细胞 面部局部淋巴结
血流 腮腺 及其他器官
4.流行性腮腺炎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儿童获得性 耳聋最常见原因; 4.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接种MMR三联疫苗.
1.婴幼儿中引起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 病原因子,也是医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病 原之一; 2.通过手\污染物品\呼吸道传播; 3.至今未有有效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使 感染加重。
1.途径: 飞沫直接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用具; 胎盘传播等 2.过程: 呼吸道 上皮细胞 病毒 眼结膜
第1次V血症 单吞系/淋巴组织 第2次V血症
全身表现
3、致病特点: CD46是麻疹病毒受体 可形成V血症 ; 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炎; 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炎; SSPE为麻疹晚期神经中枢系统并发症; 病后可获牢固免疫性,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
时间:多在第四病日,少数可于第2-7病日
顺序:耳后及发际
及上胸部 次日 手掌、脚心
整个脸部、颈部 躯干及四肢近断 三日 全身、
特点 :初为圆形玫瑰色斑丘疹,疹间皮肤
正常,皮疹加压褪色。渐后疹数增多,融 合而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出疹第四天皮 疹出透,呈深红棕色或暗红棕色,相互融 合
二、腮腺炎病毒 二.腮腺炎病毒:
SARS冠状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从基因进化树看出,SARS与人冠状病毒相距 很远,故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种; 1、核壳体:单正链RNA及衣壳(N蛋白), 2、包膜:有E、S、M 蛋白,S蛋白是病毒主 要抗原,也是介导感染的关键蛋白。M蛋白参 与包膜形成。 3、可在Vero-E6细胞及FRhK-4细胞内增殖; 4、病毒对脂溶剂、酸、普通消毒剂等敏感。 对热抵抗力比普通冠状病毒强。
全呼吸道粘膜病变及毛细血管损害
传染源:患者,隐 性感染者; 途径:经飞沫、气 溶胶或共用手帕。
肺炎型流感
2.特点: 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
①不形成V血症; ②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③易继发细菌感染.
3.免疫性:
对同型有牢固免疫力(抗HA中和抗体)
潜伏期1~3天 ,最短仅数小时
单纯型流感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显著,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第3节 副粘病毒
特点:
①病毒体较大; ②具另一种刺突(F蛋白); ③单链RNA,不分节段。
种类:
麻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间质性肺炎病毒
一、麻疹病毒 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发热、 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 征的急性传染病。
单负链RNA,不 分节段
致病性与免疫性
RNA分节段,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 型由7个节段构成;
核蛋白(NP):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核糖核蛋白(RNP):NP+RNA多聚酶复合体
+RNA节段
血凝素(HA) 三聚体,糖蛋白成分,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 亚型的主要依据。 1.吸附宿主细胞; 2.为V保护性抗原; 3.凝集红细胞(人、鸡等RBC). 神经氨酸酶(NA) 四聚体,与HA共同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有利于成熟V释放和集聚病毒的扩散,具抗原性
血凝抑制试验最为常用
四、防治原则: 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 暂停集会
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
板兰根、大青叶
疫苗接种 减毒活疫苗只用于15岁以上健康人
灭活疫苗
第2节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 1、多形性,单正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 2、人呼吸道冠状病毒包膜表面有突起(呈花瓣 状,排列为一圈); 3、人冠状病毒据中和试验至少可分三个血清型; 4、可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血清型可致 成人腹泻或胃肠炎; 5、疾病多为自限性,主要经飞沫传播; 6、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传 染 源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 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也有主张出疹 前6天至出疹后3天传染性强,以潜伏期 末到出疹后1、2天传染性最强 尿中也可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特征性病理变化
多核巨细胞、上皮巨细胞 嗜酸性包涵体
出
出疹
疹 期 皮 疹
昼夜间
第5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二.风疹病毒 1.单正链RNA,有包膜; 2.经呼吸道传播; 3.能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鼻病毒
均为单正RNA病毒, 引起普通感冒(自限性疾病)
呼肠病毒
双链RNA病毒, 引起 上呼吸道疾病 胃肠道疾病.
禽流感病毒
1957年和1968年两次人群大流感流行,就 分别是来自禽流感的病毒节断与人流感 病毒基因片断重配所致。 1918年西班牙流感,完全是禽流感本身病 毒的一个变种,也就是禽流感病毒传染 到人体后发生变异生成的 中科院:雷富民
突发高 热、全身酸痛、乏力;
●面部潮红,结膜、鼻粘膜充血,咽部淋巴滤泡 增生 ●症状持续时间:发热3 ~ 4天,全身症状1 ~ 2周
三、微生物学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
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鼻粘膜印片检查 抗原检测 PCR检测病毒RNA 病毒分离
确诊的依据 有助快速诊断
血清学检查
神经氨酸酶 血凝素
脂质
核蛋白 RNA
2.分型与变异:
依NP和MP不同,分为 甲、乙、 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HA和NA不 同,可分若干亚型 ,变异形式有: 抗原性漂移 (antigenic drift)
编码表面抗原(H、N)基因点突变,变异幅度小, 导致了甲型流感病毒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性转换 (antigenic shift)
由于基因重组或动物源性抗原转换,表面抗原变 异幅度大,易致新亚型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
大型变异:
H、N均大变异 , 约30-40年发生一次,
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亚型变异:
H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
约 10年发生一 次,
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 四、Fra bibliotek第 4节
腺病毒
1.双链DNA无包膜病毒; 2.人来源细胞是培养腺病毒的最适细胞 3. 腺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脂 溶剂及胰酶等不敏感; 4.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密切接触从人传播 到人; 5.与腺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疾病多:呼吸 道感染,胃肠炎,结膜炎等 6.目前尚无理想疫苗
腺病毒
H、N均小变异, 经常发生,导致小流行。
3.培养特性:
鸡胚接种:羊膜腔,尿囊腔 RBC凝集试验 易感动物为雪貂 病毒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可提高毒力。
4.抵抗力:
不强,对干燥、紫外线、乳酸等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细胞变形、坏死、脱落 上呼吸道 上皮细胞 单 纯 型 流 感
流感病毒
产生过量干扰素
科学家们怀疑1918年的流感病毒蛋白 质的大约4400个氨基酸中有25到30个发 生了突变。这个突变把流感病毒变成了 致命杀手。
从禽流感病毒到人流感病毒,有时候只需 要几个非常简单的基因变异步骤就可以 完成。目前肆虐的H5N1病毒与1918年流 感病毒的变异路径极为相似。“一旦产 生突变,就可能在人群传播,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一、种类: 正粘病毒科:流感V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V、RSV、麻疹V、腮腺炎V 其他:腺V、风疹V、鼻V、冠状V、呼肠V 二、比较:
种类
正粘V 副粘V
体积
小 大
核酸
分节段RNA
抗 原 性
表面Ag易变异
不分节段RNA 表面Ag较稳定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5年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