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道感染病毒 优秀课件

呼吸道感染病毒 优秀课件

• 属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us)
• 1918~1919年期间的 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 人死于流感
1889 年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 1977 年 1987 年
始于俄国
一年内席卷全球
始于法国 病死约两千万人,最严重 H1N1
始于贵州
死亡约十万人 H2N2
始于香港
常见症状
发热 (up to 40℃)、畏寒
•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
肌肉酸痛 乏力 厌食 • 局部症状: 咽痛 咳嗽 鼻塞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 球形或者椭圆形,80~120nm,有包膜 • 新分离病毒部分呈丝状 * 包膜上有放射状突起糖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
波及 155 个国家 H3H2
始于东北
许多国家受影响 H1N1
H3N2
1918 flu Emergency Hospital
This was an emergency hospital set up at Camp Funston, Kansas, during the 1918 influenza epidemic
四聚体,具有酶活性, 1.与成熟病毒的释放有关:
酶解宿主细胞膜上的N-乙酰神经氨酸,破坏病毒 受体。2. 促进病毒扩散: 3.具抗原性:
NA--机体--抗体: 无中和活性 4. 易变异,引起流感大流行 5. 分亚型的依据
2.流感病毒的分型
HA、NA
NP和M蛋白 甲----亚型 流感病毒-----三型 乙
• 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冠状病毒
正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 )
* 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蛋白有亲和性, 有包膜,具有分节段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
* 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一个种,包括人流感病毒和 动物流感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3.1 培养特性
鸡胚
初次分离 传代
羊膜腔 尿囊腔
用血凝证实增殖(定性) 用血凝抑制(定型)
细胞培养
猴肾、狗肾细胞 无CPE,血凝证实
3.2抵抗力
1、弱、不耐热、56℃ 30min杀灭 (-70℃长期保存)
2、对干燥、紫外线、乙醚、甲醛、 乳酸敏感
3、-70℃可长期保存
致病性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受染动物 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局部细胞变性坏死
• 1997年8月,美国病理学家约翰·哈里宾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死亡的冷冻尸体中成功地分离出一种流感病毒。经过实 验,证实这种病毒正是那次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典型病毒。
流感和感冒的区别
• 普通感冒: 鼻病毒、冠状病毒等 •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 • 流感的危险之处: 严重的并发症
高死亡率 强烈的传染性
* 基因型:-ssRNA,分节段 * 甲、乙型8个节段 * 丙型7个节段
流感病毒的结构
(-)ssRNA:7-8个节段 核糖核蛋白(RNP)
核衣壳 核蛋白(NP):型特异性

RNA多聚酶(PA、PB1、PB2)
基质蛋白(M蛋白):保护核心, 维持外形
外 包膜
型特异性
脂质双层
刺突 血凝素HA
分亚型依据
甲型最易——HA和NA的变异 •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亚型内变异。 •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基因组重排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变 异幅度大,属质变,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
3.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 性
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局部粘膜上皮炎症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发热、乏力等 继发细菌感染,可死亡
• 流感的并发症:肺炎
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 –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 继发细菌性肺炎
2009年甲流疫情
确诊病例
死亡
• 中国内地: 115,877例 560例 0.5%
神经氨酸酶NA
分节段的(-) SSRNA
NA
M1
M2
HA
1 2 34 5 6 7 8
PB2 PB1 PA R病毒的核衣壳
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
• 血凝素(HA) • 神经氨酸酶(NA)
血凝素 (HA,hemagglutinin):
由三条糖蛋白肽链连接的三聚体
• 香港地区:
3万例
36例
• 澳门地区: 2527例
2例
• 台湾地区:
447例
27例
• 全世界: 390,000多例, 至少7800例 2%
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
H1~H3 N1~N2
HA1~16 NA1~9
免疫性
对同型病毒有1-2年免疫力 免疫物质为sIgA及抗HA中和抗体(IgG 、IgM)
微生物学检查
A:吸附宿主细胞: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病
毒感染的关键
B:凝聚红细胞:能与鸡、豚鼠等多种动物RBC表面受体
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血凝、血凝抑制
C:有免疫原性,抗体有中和作用,是主要
HA
的保护性抗体
D: 分亚型的依据
E:易变异:形成流感大流行
hemagglutination
NA
神经氨酸酶(NA, neuraminidase)

• 禽流感病毒:H1~H16、N1~N9 人流感病毒:H1~H3、 N1~N2 2003-2004 禽流感大流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 感染人 死亡
命名:型别/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 A/HongKong/1/68(H3N2))
• 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
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
标本类型:咽嗽液、鼻咽拭
检测方法: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细胞培养 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核酸测定:PCR
流感的防治
• 一般预防 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 亚单位疫苗(血凝素)
呼吸道感染病毒
呼吸道感染病毒
主要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 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 外组织器官病变。
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 毒引起。
呼吸道病毒的分类
呼吸道病毒包括: • 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 • 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