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性说明:
主旨做题顺序:看问题定题型——扫描文段靠标志找重点句——看选项找核心语义相同
一、主旨题的实质:
1、选择主要意思作答案,次要的不选;
2、不要对选项抱有任何希望,选择核心语义作答案,求同存异(语义相同即可,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二、判别方式
“这段话主要讲述”、“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支持这样一种观点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最能准确概括这段文字核心内容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注意:“意在说明、表明、强调...”都是主旨题
黄金十六条(独孤十六剑):
一、二大原则:
1、汉语核心语义后置原则:重点在后
2、从形式出发靠标志解题:相当于路标、指示牌——数字、关联词、引号
二、十条核心:解题核心方法
(一)递进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1、不但A 而且B 甚至C :B重要——“甚至”表示程度之深(有夸张意味)c不是答案。
2、不但——替换:不仅、不仅仅、仅仅、仅、除了、不只不独不光不单
而且——替换:也、还、更、重要的、主要的、尤其、特别、依然、仍然关键的核心的(引导答案)
(二)假设的不重要,正面论述是答案
代表词:如果、假如、否则、若、倘若
补充:1、A如果B,A要成为答案的条件:A必须是一句完整的结论,如果不是,通过假
设的内容转化成正面的论述是答案。
2、如果A,那么B中,A是重点;如果说A,那么B则B是重点。
(三)引用的不重要,作者自己的论述是答案
1、引用:直接引用:;间接引用
2、也就是说、这就是说、换言之、意味着引导的是答案
(四)转折的前项不重要,后项是答案
代表词:但是、可是、却、不过、然而、事实上、实际上、不是...而是...其实当然只是,遗憾的是
例如:A但B:1、A 2、B 3、A和B 2、3均为答案,1不可作答案
有助于、有利于、推动了、牺牲了、扩大了、强化了、改善了、拓展了...这一类词语出现,我们可以概括为“意义重大”、“重要价值”“重要性”
(五)关联词的连用,前面的不重要,最后一个是答案
例如:不但A,而且B,不过C,但是D,尤其E,实际F。
——F是答案
(六)因果关系中,结论是答案(注意“结论”非“结果”)
1、区分结论与结果
结论:是论点、主要观点、主旨——人们主观上对客观事实的认识
结果:客观事实——客观上发生的事实
2、因果关系概括方式有三:(1)某某认为什么什么是因为.......(2)“解释”某某的原因;(3)结论词引导的是答案
表示结论的词语:认为、说明、由此可见、看来、总之、所以、因此
(七)举例的不重要,前面一句是答案
举例方式有四种:
1、专有名词举例:人名、地名、事物名称——例如渐学山庄、孔子、北京
2、数字举例: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数字本身不重要,用数字说明的论点才重要
3、“据”字结构举例:根据(=按照)、据说、据统计、据调查、据研究
4、普通举例:例如、比如、像、以...为例,...就是证明/例证
例子里面的关联词(但、却等),不重要
补充:A,例字B。
但是C。
突破口在C,如果C是属于B的内容,A是答案;如果C照应A,则C是答案。
(八)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是答案
代表词:
1、“目的”:为了、为、实现、目标、就能、达到、才、防止、以防、避免、要、想要、想、要想、确保......,使......——引导的内容不重要
2、“解决问题”:必须、应该、需要、加强、务必、只有=只能=除非——引导的是答案
要养成习惯,看到前面目的,要马上到后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容
(九)状语不重要,主句是答案
1、当...的时候
2、在......之中、时、上、下、内、外、间
3、随着
4、利用......的机会/手段/方法
5、作为......
6、无论......还是......都......(都后面的重要)
(十)“并列关系
1、能够解释每一个并列项内容的选项是答案。
概括方法: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匹配
2、种类:
(1)关联词并列: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边...一边...,有的...有的...,同时、此外、与此同时
(2)标点符号:分号;句号。
顿号、(往往表示词语的并列)
(3)相同结构并列:老王从楼上跳了下来,跳出了水平,跳出了骄傲,跳出了......
(4)举例并列:每一个并列项均由例子组成(整个文段都在讲例子)
三、一大模式:——A是好的,B是不好的,C是针对不好得如何做
(一)A但是B,为了解决B,必须C。
1、经典模式:A:五十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B: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要想解决不足,C: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概括方式有二:
(1)直接概括C (2)“解决B的方法”“如何解决B”
(二)B,为了B,必须C
(三)A,必须C
(四)A但B
(五)必须C,A但B
四、三条补充:
(一)问句出现,是突破口
1、概括方式有三:
(1)“解释XX的原因”
(2)对问句的回答是答案
(3)把问句改为陈述句
2、什么是问句:
(1)带问号的是问句
(2)带“为什么、为何、怎样、怎么样、怎么、如何”词语的,虽然无问号,但我们当作问句处理
(二)话题法=秒杀法
话题:1、容易直接看出来的;2、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
没有谈到话题的一定是错的,谈到话题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三)无标性文段——重点关注首尾两句
首句往往是话题,尾句往往是结论
注意扫描文段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进行扫描,例如引号一引到底。
对于二元关系的命题,只强调一方面。
找到重点句之后如何选答案?重点句和选项压缩主谓宾,对比选答案
宏观题常见的错误选项:对选项有纠结的时候辅助用
1、以偏概全:就是找到重点句后,只表述了重点句的部分主要内容,没有全面表达重点句
的意思,如重点句是并列关系,但是选项只讲到一点;
2、主次不分:把次要信息当成了选项,如把例子的内容作为选项;
3、主观推断:对材料加以主观的推导,这类选项非常常见;
4、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作为选项,绝对化选项就是典型的表现;
5、话题有误:可以隐藏话题但是不能错,宁缺毋滥;
6、政府角度:涉及到国家政府颁布的规则政策,即使是存在问题的,答案也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它刚制定的时候一定有其现实意义的,只是不断的发展不合实际,所以需要辩证的看;
主旨题:主要内容是答案,次要的不选
意图题
意图题:实质是选择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但是没有说出来
主旨题:选一个主要的意思,该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
考查方式有二:
一、哲理比喻
1、判别方式:只要文段是讲故事或打比喻,不管题目怎么要求怎么问,(就是问主旨或意图)都是哲理比喻类的意图题。
2、答题策略:(1)选择深刻的抽象的人生哲理做答案;(2)选择最能完美展现故事发展历程的人生哲理做答案;(3)故事里的人或事不选;(4)如果有人物对话,最后一句人话是突破口。
二、解决问题型
1、判别方式:作者想表达的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作者想说明的是——都有一个“想”字
2、答题策略:(1)第一步用主旨题的方法概括出主要问题;(2)第二步针对问题加以解决
细节题
主要意思次要意思
主旨+
细节+ +
一、细节:只要符合文段意思的就是正确的(不管是主要还是次要)
二、判别方式:1、以下符合文意的是、不符合文意的是、2、对文段的理解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3、XXX的原因/依据是什么4、xxx和xxx区别是什么
三、答题策略
(一)匹配法=代入法
1、略读(扫描)文段——
2、提炼选项关键词(一个或多个)——
3、寻找文段中出现的信息加以匹配——
4、符合的就选,没提到的马上排除即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没有出现则该选项直接排除(细节题此类题型很多,我们称为无中生有)
(二)秒杀法=排除法
1、绝对化选项
2、“关键”选项
3、对比选项此三类选项直接排除
此两种方法要配合着使用
语句排序题
以选项为导向:1、选项首句法(先考虑选项中首句是相同)2、关联法两个方法结合使用
关联法:选取两个紧密相连的句子进行排序
关联方式有:1、关联词语2、代词指代(有代词的句子不做首句)3、相同词语(一定是连在一起的)
4、语义关联(即逻辑联系)
语句衔接
一、延续类:
判别方式:接下来作者想谈论的是什么?作为文章的引言,作者后面将要论述的可能是
什么?
答题策略:紧抓最后一句(所选答案一定和最后一句有关联),但是最后一句是比喻、举例、引用的除外(看比喻前一句)
二、填空类
判别方式:在文段中间
答题策略:1、句式相同是首选,汉语讲究排比与对偶;2、保持主语、话题、情感的一致性;3、重点分析转折、对比、因果、并列、总分、递进六大关系。
选词填空
三大类题:1、虚词2、实词3、成语
实词:1、同义词辨析(少)2、语境理解(重点)
同义词辨析:1、异素法(即找词的不同字的区别):
步骤:1、明确异素;
2考察异素:a、直接解释;b、重新组词;c、整词造句(造的句子一
个词能成立一个不成立,让这些词做不同的句子成分:主谓宾)
3、带入验证
语境理解(重点):提示法:1、相信答案就在文中
2、寻找具有直接联系的提示性信息
3、重点把握转折、对比、因果、并列、总分、递进六大关系
4、转折或对比关系中选择与语气最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