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组教材以“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有《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写观察日记等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教学要求1、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3、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4、教会学生在学习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理解领会。

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感受作者的细致、耐心,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兴趣。

难点: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11——13课时课时教案课题名称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大意。

教师: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重点词句准备。

授课班级四年级二班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自说)你觉得庐山怎么样2、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二、简介苏轼三、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四、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4、4、范读古诗,讲读法。

生再读古诗。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字词、意思、情感)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弄懂的和不懂的)7、巩固8、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9、背诵,指导有感情的背诵。

四、总结本诗启示。

(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不同)作业设计: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赞美庐山雄奇壮观——蕴含哲理教学后记:课时教案课题名称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大意。

教师: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背景,重点词句准备。

授课班级四年级二班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一、导入。

1.作者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今天学的这首诗表现他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写此诗时诗人罢官闲居三山乡。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二、读读讲讲问问。

1、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表现什么?客人是谁? 写出什么?(农家热情好客)2、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

3、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这个村子美不美?(美。

)9、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10、背诵,指导有感情的背诵。

五、总结本诗启示。

(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不同)4、讲: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5、读:结合理解朗读好这首诗。

三、总结,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

四、作业设计: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宋陆游)表达诗人真挚情感——对农村生活作业设计:教学后记:课时教案课题名称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学校门口的爬山虎教师: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授课班级四年级二班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谜语:(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2、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3、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生字作业设计:抄写生字教学后记:课时教案课题名称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学校门口的爬山虎教师: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授课班级四年级二班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备注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1、指名认读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2、教师:这两组词语都出现在咱们的《爬山虎的脚》这一课,你发现这两组词语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吗?(生汇报,分别是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两个片段)师:是的,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课文给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它那有趣的脚。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1、师: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和你的小伙伴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2、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朗读中感受叶的美):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生汇报感受到了叶子很美。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相机引导: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动态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小结:咱们在描写一种事物的时候,除了写它静态的时候,还可以对比写出它动态时的美,这样会让人感觉更舒服。

(2)师引导: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交流话题二(研读中感受细微观察)师相机引导: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

谁能来说说爬山虎的脚。

生汇报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师相机引导: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交流话题三(学会用一组动词描写一个动作):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生汇报在第四自然段种发现了什么?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师相机引导:作者用了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为什么要用上这些动词?作者在这里把爬山虎这种植物当做什么呢?指导写法:你能用一组动词,描写一个有趣的动作吗?学生动笔学写法教师相机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三、总结写法1、师:小小的爬山虎的脚多有韧性呀,此时,你对爬山虎又有了怎样新的感受呢?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读最后一段吧。

2、师: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你能联系文中的具体句子来说吗?(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脚的特点:位置、形状、颜色脚怎么爬:触--→巴--→拉--→贴脚的变化:牢固萎了教学后记:课时教案课题名称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2、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授课班级四年级二班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教学过程:一、破题,激发兴趣:板书课题:(1)“蟋蟀”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或者观察到的蟋蟀是一种怎么样的动物?(2)住宅就是居住的房子。

引导学生书写“宅”字。

本文蟋蟀的住宅是蟋蟀的洞穴,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

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对蟋蟀怀有喜爱之情。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1)在读通文章的过程中,学习重点字词:A、隐蔽:遮掩;隐藏。

注意“蔽”字的写法。

相关主题